“三戏柳先开”作为广东民间传说,背后有什么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广州举子伦文叙上京赶考,寄宿在广东会馆。临近的湖广(今湖北、湖南)会馆里,也住着一位举子名叫柳先开。此人出身书香世家,颇有文采,依仗他姨父赵士德在京当官,十分骄傲,竟公然写上“新科状元柳”五个大字贴在湖广会馆门口。伦文叙看到了,感觉不忿,当即用笔在“新科状元柳”下面添加“未必”二字。谁知这么一来,竟惹怒了柳先开,他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要同伦文叙比试对联。这正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了。伦文叙被人称作 “鬼才”,因为他特别擅长对对联,而对对联就需要急智。广东省文保单位阅江楼有一副据说是唐代广东第一位状元莫宣卿所出的上联:“阅江楼上阅江流”,没人能对出下联。直到伦文叙出现,才以“映月井里映月影”相对,成就千古佳话。
自负才高的柳先开出的上联是“东鸟西飞,遍地凤凰难插足”。伦文叙随口对上“南麟北跃,满山禽兽尽低头”。柳先开又吟出两句:“广东花未发,湖广柳先开”。这幅对联里巧妙嵌入了自己的名字,暗示自己将得高中。谁知伦文叙的回答更妙,“湖广柳开未得中,广东花发状元来”,又把状元“抢”了回来。
待到正式科考之时,两人发挥平分秋色,连皇帝(明孝宗)也拿不准究竟谁人可当状元,只能让两人以“明月”为题各自赋诗一首。柳先开先作,“读尽九州十国赋,吟成四海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诗的后两句取的就是“蟾宫折桂”的典故,意思就是自己这个状元当定了。赵士德一见,立刻奏请皇上赐柳先开为状元。倒是皇叔朱尚德老成持重,让论文叙吟完再分高低。伦文叙果然语出惊人,“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遇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归来”。他既然把整个“明月”抱回来了,自然也不会漏掉柳先开诗中的那株“丹桂”。其诗一出,顿时令柳诗黯然失色。于是这年的状元就此归于伦文叙名下。
这个故事非常精彩,遗憾的是,除了伦文叙的确是弘治十二年的明朝状元之外,几乎全部于史无据。所谓“柳先开”其人,在史籍中并无踪迹,与伦文叙竞争“状元”者实际是浙江宁波人丰熙。更不要说,故事中的那位皇叔朱尚德,其名字根本不符合明朝皇族名字的规律(以“金木水火土”为边旁,如明孝宗名叫“朱祐樘”,取“木”字),断然是个杜撰的人物了。
实际上,伦文叙在这一科高中状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弘治十二年的科举,绝对属于“地狱模式”。明代会试分“南北卷”,文士并出的江西与浙江、南直隶(今江苏、上海及安徽)一带跟广东一样都算在“南卷”,考取进士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遑论状元!其中,南直隶举子数量多,水平高,所以南直隶乡试第一名(“解元”)向来是新科状元的强有力竞争者,更不要说,与伦文叙一起参加这一年会试的南直隶解元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苏州才子唐伯虎。
周星驰扮演的唐伯虎
唐伯虎怀才不遇的人生悲剧也是从这场科考开始的。放荡不羁的唐伯虎原本自信满满地扬言今科状元非他莫属,结果却卷入了一场至今众说纷纭的科场舞弊事件,最终沦落为“但愿老死花酒间” 的落魄文人。伦文叙的境遇恰好与他相反,在会试中,伦文叙一举拔得头筹(“会元”),在考取进士的同时也拥有了在接下来的“殿试”里问鼎“状元”的资格。
伦文叙在“殿试”所作的文章,明孝宗其实不是很满意。因此,原本这一科被定为状元的就是丰熙。可惜的是他是个跛脚,形象、体态不如身材高大,风姿英俊的伦文叙。于是皇帝才改选伦文叙为状元。但丰熙的对策写得实在出色,夺了他的状元连明孝宗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将其定为一甲第二名(榜眼),还专门赐给他第一名的袍带“宠之”,表示承认他实际具有了状元的资格。
但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说,伦文叙的状元来得纯属侥幸呢?这也不尽然。“殿试”由于是皇帝亲选,受其主观因素干扰过大,状元往往不代表文章的最高水平。比如后世的乾隆皇帝,因为清代江、浙两省所出状元太多,才特意选了本来只是第三名的陕西人王杰作为乾隆二十六年的状元。由于历代皇帝都将点状元视为本朝重事,必取吉利——从某种程度来说,新科状元就成了皇帝眼中的“吉祥物”。伦文叙仪表堂堂,这在皇帝选状元的潜规则里就是一个优势,时人也不以为忤,丝毫不会抱怨他是占了外表的便宜。更不要说,伦文叙在全国各地举人凭文章本事说话的“会试”里取得了第一名——而唐伯虎连考取进士资格的前三百名都没能进去!这科会试的主考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本人就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后世之人恐怕也没有必要怀疑他的文学眼光。
就这样,时年32岁的伦文叙在弘治十二年的科举试场上一鸣惊人,“会试,殿试皆中第一”。如果他早先在广东“乡试”时也能考取第一名的话,就会成就一段“连中三元”的佳话。即便只是连中“两”元,伦文叙在广东的科举历史上仍然取得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他是整个广东自南宋时期的张镇孙中状元后的再一个状元,也是广东在明代取得的第一位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