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周恩来接到一个神秘电话,接着一支队伍消失18年
随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戛然而止,周总理凝重地接过电话。因为他知道,这一天终会来到。虽然不是中国主动要这样,但眼下的形势很紧迫,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与之相对应的是,在遥远的巴蜀地区,一支特殊的部队悄然出发。 而他们要去的地方,也将在中国地图上消失,这里就是重庆的白涛镇。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节奏,貌似有点特工行动的意思。这也难怪,当年周总理可是中***特殊行动战线的总负责人,在这一行当也算是轻车熟路。
然而,随着这一支特殊的部队与白涛镇一同消失,唤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想: 究竟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为什么整整消失18年之久,他们到底在执行什么任务?为什么会直接在周总理的指挥之下?
来路不明的 旅游 景点
2010年,重庆市涪陵白涛镇一个新的 旅游 景点开始启动,只不过这景点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山洞,悬崖峭壁上却赫然林立着" 816地下核工程 "几个大字。
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洞,人们一头雾水,就连住在这里近50年的老人对这个山洞也是一无所知。然而一群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几位老人们却望着山洞眼泪汪汪,流连忘返。
这个从外形来看就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洞穴,为什么会有外地的人来来浏览,为什么几十年即便是附近的人们也毫不知情?带着这样的疑问,人们走进山洞。
出人意外的是山洞内部叫人惊叹不已,一片诡异景象。洞穴里灯光时明时暗,各种岔路四通八达,整个洞穴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洞穴里的空间居然是如此巨大,许久才能传回的回声就足以说明这里的空旷。毫无疑问,这个洞穴一定是个经年甚多动用上万人的大工程。 于是问题来了,究竟是谁建造的这个洞穴?它又是用来干什么的?
这个上万人的浩大的工程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光从外地特意赶来的老人们凝重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也许他们曾经听说过这里,或许他们曾经就在这里。
在距离山洞仅3公里处,刚开放一座的烈士陵园。这里绿树环绕,乌江缓缓淌过,仿佛是怕惊动在这里长眠的人们。 而一位86岁的老者却是这里的常客。一来二去也就熟悉了,才知道这位叫做潘开泰的老人,当年就是816工程的设计师 。
而陵园下睡着的正是他昔日的战友,816项目的参与者。陵园里,76块石碑巍然矗立,墓碑上的照片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面对816工程被设为景点,潘开泰有接连几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816能被解密,昭然与世,
二是没想到还能见到这么多尚还健在战友,
三是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来凭吊战友的陵墓。
一辈子要保守的秘密
816工程全名"816地下核工程",是当时我国最为机密的核原料基地。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
涪陵白涛镇之所以被选中,一是地处偏僻,私密性好。二是靠近乌江河畔,水源充足,这是核能的转化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当年周总理接到的电话指令,白涛镇才消失在公众视野里,816工程正式启动,近六万人的队伍也藏匿在崇山峻岭之中。
816工程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区域,这个部位被816成为锅底,主要是核材料和核能量转变的核心所在,换句话说,整个工程就是为这里服务。
之所以说它是最危险的地方,是因为这整个环节都是由设备仪器自动操作。当然一旦机器发生了故障,就要借助人力去辅助操作,而且这个程序被限定为30秒之内必须完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不但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更是巨大的考量。可以想见,当时的保密要求十分苛刻,不能出国更不能和外国人交流。
用首长的话就是四个字 :守口如瓶,要再扩展一点就是,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儿。
一辈子不能告诉别人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做了什么,一辈子都不能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艰辛和长眠于此战友的英勇,其实要做到这些很难。能够对35年前对国家的的贡献只字不提,能够彻底淡忘816工程,实际上是对他们的残忍。所以当这段 历史 被解密昭然与世,他们才会千里迢迢而来,放开喉咙痛哭。
据相关数据统计,816工程前后斥资近7亿多,这在当时很是穷困的中国来说来讲,无疑是天价。六万年轻的战士秘密深入大深山,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开启他们的世纪之旅。
三线建设应对时局变化
面对816项目,人们的疑问重重。既然我们已经成功建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那为什么还要耗费人力物力再去建立这样一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提供核原料么?从816工程本身来看,恐怕不仅为此。即便真是这样,为什么又后来停建呢?
事情起因于苏联的变脸,当年这位老大哥曾经对中国进行了很大的援助,换句话说,新中国的起步就有着苏联老大哥的帮助。只不过后来国际风云变幻,苏联撕毁原先的援助合同,同时撤走了大量的专家和设备,甚至于全部销毁了援助中国项目的资料和图纸。 中国的经济命脉被瞬间掐断,很多的建设项目被迫摁下休止符。
好像是之前商量好的似的,随着中苏关系恶化,美越战火更是成燎原之势,战火逼近中国的南方,而这里当时就是中国的经济命脉所在。面对美苏南北夹击之势,为了保护中国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更是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启动所谓的"三线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这才有了深更半夜毛主席找周总理商议头等大事的这一幕。
鉴于 历史 的原因,当时中国七成以上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种工业布局非常脆弱更非常被动。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在苏联的轰炸机甚至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沿海地区,尤其是以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半径。一旦有战事,中国的工业很快陷入瘫痪是大概率事件。
也就是在这一构想之下,强化中国西部的军事经济缓冲带就很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随后,总理批准了在我国大南方建立地下核原料基地,这就是 "816工程 "的由来。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由毛主席启动,周总理批准并亲力亲为的国家级别的绝密军事工程。值得一提的是,816工程在当时的三线建设中地位特殊,它不仅是核武器核燃料的生产基地,更是巨大的防控体系。816工程不仅可以抵御100万吨的空中冲击,更能够为约三万人提供战略防控保护。
作为战时应急工程,由于国际形势发生逆转,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关系得以改善,苏联迫于美国的压力对中国的东北局势缓和,再往后,随着苏联的解体,我国已经解除了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布局有了战略转移,优先发展东部地区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之下,816项目的备战状态在八十年代中期解除并列为暂缓建设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令行禁止是军人的本能反映,有张有弛才能彰显国家力量的节奏。尽管816工程历经18年的建设,最终没能等来竣工的礼炮,但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层面来看,816工程彰显了人民军队战则能胜随时为国家献身的英雄气概,这一点尤为重要。
作为独特的 旅游 景点,如今的816工程已经向世人开放。而在工程内部专门建立起了一个原子弹沙盘,籍以缅怀那些为国家核武器建设勇于献身的革命烈士们,以及那些为三线建设付出青春和年华的伟大的战士们。
其实即便是现在我们漫步在816工程之中,似乎依稀还能看到那些青年的战士们在努力地工作,那些工程师们还在忘我的专研。尽管他们的脸上被汗水和灰尘充斥,但他们的目光是那样的专注而坚定,其实这才是中国崛起的力量源泉。
时光冉冉,816 工程上面的烈士陵里面的青草长了一茬又一茬,换一年又一年。人来又去,如是往返。唯一不变的是,76块石碑上,烈士们年轻的脸依旧是那样的朝气蓬勃,无论时代怎样发展, 社会 如何进步,他们都守在816工程的身侧,意志坚如磐石。
对于潘开泰他们来说,这是一重逢跨越40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是再相见时已经是物是人非天人有隔,但他们依旧能够谈笑风生,讲述关于816 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