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票房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什么是综合票房?什么是分账票房?投资人的收益如何?为了保证2017电影票房的增长,广电总局增加了“综合票房”一词。

综合票房:计算电商服务费后的票房收入。

比如你用猫眼电影买了一张35元起的电影票,服务费3元,那么就计入综合票房38元,分成票房35元。2017之前,电影票房只包含在这35元里。

投资人的收益以分账票房计算,服务费不计入分账票房。

问题2:院线和投资方各自拿回的票房比例是多少?

比如一部电影票房6543.8亿+00亿投资人拿40%,这就是分账的形式。

问题三:中国票房票房分账的基本原则是:首先需要从总票房中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剩下的钱里,作为放映场所的电影院拿了57%,制片方和发行方拿了43%。然后,制作方会按照事先的约定付给发行方一笔费用。剩下的钱扣除成本后,制作方和投资方按照约定进行分成。在好莱坞,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个和中国的固定比例一样。第二种是院线会付给制片方一笔费用买断影片,然后影片票房全部归院线所有。第三,是好莱坞最流行的核算模式,即分步核算:好莱坞制片方在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制片方可以拿80%的票房,院线只能拿20%,让制片方在影片火热的同时尽快收回成本。但随着电影上映时间变长,制片方分配的票房会越来越少,第二、三周大概60%,第四周只有20%。国内电影公司采用分步核算模式的出发点和好莱坞不太一样。其实就是“以收入换市场”,通过给院线更高比例的股份换取排片来获得更高的票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2065,438+2006年10月0日公布,2065,438+200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440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国产电影仍占主导地位。

问题4:一部电影在影院的票房是如何划分和计算的?中国电影行业票房计费的基本规则如下:

1.电影票房收入全部纳入电子票务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产业专项基金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基金办公室)。以特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PS:请在此更正收据。影片最终结算使用的数据由中值提供。)

2.所有电影收入应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和5%的电影产业专项基金。剩下的91.7%算是一部电影的“可分票房”。

3.可分割票房中,57%留给院线和影院,1-3%留给中影数码。剩下的40-42%归电影制片人和发行商(大多数情况下是40%)。

4.电影发行方将收取属于电影发行方的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即可分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

5.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先支付影片的推广发行费,然后发行方会收取代理发行费12-20%。如发行人承诺为发行提供担保、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等。,会收取较高的代理费。

6.部分影片在同期处于竞争劣势。为了增加电影放映的数量,剧院和电影院被承诺票房回扣。回扣一般占可分票房的3-5%。

7.制片方收回的票房收入公式为:1 *(1-0.033-0.05)* 40% *(1-0.1)= 0.33,一般是制片方的分账。

以上述情况为例。一部最终票房6543.8+0亿的电影,追回的票房收入大概是3300万。

附:收回中影资金还有其他几种方式:

1.版权收入:主要指出售电视放映权和互联网转播权。在这部分收入中,CCTV6的获取成本为每部654.38+0.4万-4万,主要根据影片题材、频道评分体系、观众期待、演员阵容、最终票房来确定。网络版权价格波动较大,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主要与观众期待、演员阵容、最终票房有关。

2.海外销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国家的发行收入和版权收入,包括港澳台。这部分收入目前较低,增长潜力较大。

3.商业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广告、营销合作和活动冠名的收入。

4.授权及衍生品:主要是电影形象、片名和重要视觉元素的授权使用,以及版权衍生品的销售收入。

5.***补贴:主要是* * *主导的文化产业补贴和地方专项补贴。

6.行业补贴:主要用于拍摄3D或巨幕电影。票房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享受特殊行业补贴。票房在5000万-654.38+0亿元之间,奖励654.38+0万元;票房6543.8亿到3亿,奖励200万;3亿至5亿元,奖励500万元;5亿元以上奖励654.38+00万元。

其中,大部分中国电影的资金回收依赖于票房账户,票房可占电影总收入的80%以上。

问题5:你说的全球票房是什么意思?是全球同步上映吗?是今年同步或准同步上映的超级大片。

问题6:电影票房如何分成?电影票房分为放映方、制片方、发行方三部分,比例一般为4:4:2。

一般在具体的份额金额之前是有合同的。

一般成本和宣传费用是三方分别计算的,因为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成本和宣传费用。

更具体地说,不同的电影并不顺利。

这大概是

问题7:“票房分账”涉及哪些税种,如何纳税?

近日,据各大媒体报道,由于大量新制作技术的应用和人工成本的增加,电影的制作成本也在快速上涨。为此,中影、华谊、博纳、星美、光线经过协商达成共识:自1942、王者盛宴、大上海、泰国回抛2012上映以来,已上映五部影片。所以“分账”这个词注定会成为2012年末中国电影界最热的话题之一。此间也有网友来电咨询“票房核算”主要涉及哪些税种,如何申报缴纳,国家有哪些扶持电影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所谓“票房分账”,是指每100元票房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及附加后的分账,即所谓的“上游分账”和“下游分账”。上游开票是指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可以收取税后票房的43%;下游开票是指影院和院线税后票房的57%。简单来说,“票房分成”就是制片方、发行方、放映院线、影院对票房收入进行分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票房分账”主要涉及的是流转税的营业税,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后,属于税后分账。从营业税的角度看,纳税人需要区分纳税主体的确认、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目的确定与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放映收入按税目“文化体育产业”中的“文化产业”征税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税字[2004]19号),放映收入是指直接公开放映电影取得的各类收入,包括影院票房收入和其他直接面向公众的收入。不包括电影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播放收入。关于营业税税目适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通知》(国税发[1993]149号)规定,“文化体育产业”税目中的“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活动的业务,包括演出、广播等文化产业。其中,广播是指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响系统、闭路电视、卫星通信等无线或者有线设备传播作品,并在电影院、剧院、录像厅等场所放映各类节目的业务。因此,放映影院和电影院的票房收入将按照“文化体育产业”税目中的“文化产业”全额征税。但电影院的放映前广告属于广告的播放,应按照服务税目中的“广告”税目征税;如果取得票房收入的地区属于“营改增”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号)的规定,放映前广告属于文化创意服务中的广告服务。

3.3%的营业税及附加必须在“票房账”前缴纳。这里的3.3%是指“文化体育业”适用的3%税率,按实际征收的营业税和3%的教育费附加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适用的7%税率。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的适用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用。《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国发[1985]19号)第四条规定,纳税人所在地在市区的,税率为7%;纳税人所在地在县、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镇的,税率为1%。

从票房中提取的国家电影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得在税前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电影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16号)规定,自2009年1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金融商品交易营业税若干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电影放映单位应放映.....> & gt

问题八:国产片票房怎么分?制片方拿43%,院线拿50%,影院拿7%。进口片一般是国内发行公司一次性买断发行权,或者采用收入分成。通常影院和院线分成48%,电影发行方(中影或华夏)分成17%,制片方分成35%。参考wenku.baidu/...b,《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问题9:票房收入如何纳税?电影的发行涉及到上游:电影制片商和发行商,下游:四方利益分配,一般参照45: 55的比例。

1.下游:放映影院按票房收入缴纳营业税,3%的比例适用于文化产业。每100元票房收入,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3.3%的营业税及附加,从票房中提取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不得在营业税前扣除(财税2009第11号)。

优惠政策: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对电影发行单位的发行收入、影片出租收入和版权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

1.发行收入:以及电影发行人从电影放映方取得的发行分成收入。

2.影片出租收入:以合同、协议约定的出租价格或定额向放映员出租影片取得的影片出租收入,按服务业——租赁业征税。

3.版权转让收入:按转让无形资产缴纳营业税。

三。营改增影响:财税2011(111号):转让商标、商誉、著作权的经营活动,属于文化创意服务中的商标著作权转让服务,计入增值税。

问题10:票房核算之争:为什么电影制片方赢了院线?中国电影行业票房核算的基本规则如下:1。电影票房收入全部纳入电子票务系统,数据归集于中国电影产业专项基金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基金办公室)。以特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PS:请在此更正收据。影片最终结算使用的数据是中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