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部分头盔上一个白底五边形里面三角形是什么意思
1986年10月14日,兰州军区47军第139师416团5连及配属分队,仅用17分钟就攻占968高地,歼灭越军146人。这是47军轮战以来首次出击拔点作战行动,作战代号“蓝剑—B”。蓝剑之“蓝”,取47军所在的兰州军区首字谐音,“剑”寓意利剑出鞘、敢打必胜。
“蓝剑-B”拔点作战行动誓师大会
这场拔点战斗,47军运用微波传送技术进行了战场电视控制和指挥,首开我军作战实况转播先河。作战实况视频,至今看来依然让笔者热血贲张、热泪盈眶。有些网友在感动之余提出疑问:为什么参加作战的官兵头上、臂上戴这么显眼的标识,这是不是太容易给敌人当靶子?
战斗英雄顾金海。他的头盔和左臂上,有明显的标识
图:1986年10月14日,战地摄影师王红(手持相机者)和突击队员在战场上,突击队员头上均有标识(尚侯风摄)。
网友有此疑问是正常的。突击队员头盔上的白底红色三角形,对没有上过战场但打过射击类游戏的人来说,似乎有提供瞄准点的便利。为什么要设这样的符号?“蓝剑-B”行动的参战主体连队“特功五连”官兵说:“这不过是战场敌我识别的一个手段罢了。”
“蓝剑—B”突击队身份标识示意
上述标识,是为了区分指挥员、战斗员、卫生员3类人员,便于战场指挥、协同和分工合作。根据前期轮战的友邻单位介绍的经验,在嘈杂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官兵很难听得清队友呼喊。在队员身上设置识别标识,经过了充分考虑。
看过“蓝剑—B”作战行动战场视频的人会注意到,战斗现场枪炮声不绝于耳,除了扯着嗓子喊,官兵自戴的标识有助于保持进攻队形。参战老兵回忆,战斗一开始,电台通讯就中断了,指挥只有靠嗓子喊、靠手势比。看谁的手势?自然是看班长、排长、突击队长的。
最为关键的是,这是一场破袭战。我军是冲山头,是在运动中接敌,而不是当伏地魔,不可能让敌人舒舒服服瞄准点射,标识只要有利于自身作战指挥和行动就行。从作战情况看,五连伤亡主要在于越军炮弹,而不是枪弹。总体上说,利大于弊。当然,从防敌轻武器瞄准这一技术角度来说,也确实可以如网友所说,设置得更加隐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