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形态特征和地层展布

(一)构造形态特征

平面上长岭断陷不同反射层的构造特征有其***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从火石岭组底界到登娄库组底界分别加以阐述(张枝焕、童亨茂等,2008)。

1.火石岭组底界反射层构造特征

火石岭组底界的形态比较复杂,总体是被NNE向和NW 向断裂切割而形成的断块群组成。以孤店—伏龙泉断裂及其延伸线为界,长岭断陷南北两侧的构造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图2-3至图2-5)。

北部地区的断裂走向主要为NNE向,构造线走向也主要是NNE向,最大深度位于大安东断裂下降盘,超过8000m。大安东断裂以东主体表现为一斜坡;大安断裂和红岗 龙沼镇断裂夹持的区域形成一基底向东缓倾的断槽;红岗 龙沼镇断裂以西为隆起区。大安断裂和大安东断裂夹持在断陷中央偏西一侧形成一垒块,构成大安低凸起。

与断陷北部地区相比,南部区域的构造形态要复杂得多。构造线走向以NW 向和NNW 向为主,少量的N E向和近EW 向。总体由两个北西延伸的次凹(长岭牧场次凹和伏龙泉次凹)和一个N W 向倾伏的大型断背斜(查干花背斜带—老英台构造带)组成。其中最大深度位于苏公坨断裂和龙凤山断裂***同的下降盘,最大深度也接近8000m。区内主控断裂走向主要是NW 向和NNW 向。另外本区的西南陡坡带由龙凤山断裂、北正镇断裂为主体,加上分支断裂构成西南断阶带;西侧由龙沼镇断裂、苏公坨断裂和水字镇断裂为主体,加上其他的次级断层,构成西侧断阶带。

2.沙河子组底界反射层构造特征

沙河子组底界的构造形态特征与火石岭组的十分相似,从断层分布、构造线走向、沉降中心分布以及构造带的分布都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的区别表现为:①大安断裂下降盘由一个沉降中心转化为两个沉降中心,分别位于大安东断层的两头;②查干花—老英台倾伏背斜的形态特征更加显著;③伏龙泉次凹的沉降中心并不显著。

3.营城组底界反射层构造特征

营城组底界的构造形态特征与火石岭组和沙河子组的也比较相似,特别是与沙河子组的很相似,从断层分布、构造线走向、沉降中心分布以及构造带的分布都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表现为:①断裂数量总体有所减少,如断陷北部的斜坡带,断裂数量有所减少,西南断阶带断裂的数量明显减少;②查干花-老英台倾伏背斜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显著。

4.登娄库组底界反射层构造特征

与营城组相比,登娄库组底界构造线走向、断裂展布特征、沉降中心分布等基本保持不变,但构造形态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①主控断裂和主干断裂没有切割该反射层,如苏公坨断裂只有少量断裂切割该反射层,大安断层也没有明显地断开该反射界面,次级断裂的数量大幅度下降;②沉降中心的轮廓更加清晰;③查干花—老英台背斜的幅度有所减小。

(二)地层残余厚度分布特征

长岭断陷地层厚度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图2-16):

(1)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厚度均呈现三个大的沉积中心——乾安次凹、长岭牧场次凹和查干花次凹,它们主要被两个低凸起(或构造带)分隔,其中查干花—老英台构造带的分隔作用最为强烈,而让字镇南低凸起的分隔作用相对较弱。

(2)较厚地层分布区呈现明显的方向性:断陷北部地区厚地层的分布主要为NNE走向,而断陷南部厚地层的分布主要为NW 走向。

除上述地层厚度分布的***同特征外,上下不同组系地层厚度的分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火石岭组有5个沉积中心(图2-16):大安东断裂下降盘有两个,分别位于大安东断裂的南北两头(长山镇附近和乾安镇附近);孤店 伏龙泉断层的下降盘有一个(伏龙泉次凹中心);长岭牧场次凹有两个,分别位于龙凤山断裂的西北和东南两头。几个沉积中心的最大地层厚度基本一致,其中伏龙泉次凹的厚度相对最大。

沙河子组地层的厚度分布基本上继承了火石岭组地层的厚度分布特征,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表现为大安—红岗次凹次级沉降中心的特征已不明显;最大沉积厚度从伏龙泉次凹迁移到乾安次凹南部。

营城组的地层厚度分布则表现出显著的变化,由火石岭组的5个沉积中心变化为3个沉积中心,而且查干花北沉积中心已不明显;厚度等值线的走向不论是南区还是北区都以北北东走向为主,表明营城组沉积期间受北西向断裂的控制作用明显减弱;最大沉积中心迁移到南部的长岭牧场次凹,该次凹的最大地层残余厚度接近2000m。地层厚度分布的变化是区域构造应力场方位变化的反映。

图2-16 长岭断陷火石岭组残余厚度等值线(单位:m)

登娄库组的残余地层厚度分布则又与火石岭组和沙河子组地层的分布趋势相似,存在4个沉积中心:乾安次凹有两个,分别位于大安东断裂下降盘的南北两侧;其他两个分别位于伏龙泉次凹和长岭牧场次凹,最大沉积中心位于长岭断陷北部的乾安次凹。

实际上,登娄库组地层的厚度特征是长岭断陷在整个裂陷阶段的综合反映,这是裂陷盆地断 坳过渡阶段地层分布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