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挑柴来,乡村冒炊烟

老记忆一一当年上山挑柴木的时光

青山挑柴来,乡村冒炊烟,灶堂烈火旺,大锅饭菜香。母亲巧手炒,儿子捅火红。满桌农家菜,村野皆飘香。

1.灶火燃柴木,烟囱袅袅烟

乡村,炊烟袅袅。农家,饭菜飘香。向来,乡村人家,大锅大灶,燃柴做饭。米饭,蒸得热气腾腾,蔬菜鲜肉,炒得喷香四溢。这种做饭的方式,在我的家乡玉溪,大概沿袭了上百年,上千年。

乡村人家,每家每户,都有灶台一一工匠用砖土特别打造的大灶台。灶台,木蒸子,大瓷水缸,木碗柜,四方木桌木凳,这些什物,就是农家厨房里的摆设。简单,淳朴。

乡村人家,做饭炒菜都在灶台进行。养猪人家,还要在大铁锅里煮猪食。

一般人家,每天做二顿饭:早饭,晚饭。有的人家,趁夜晚烧热水洗脸泡脚,顺带做个简单的晚餐,也在大灶台进行。当然,我们乡村人,不吃早点。或是忙,或是不够富。

做饭的时候,每次,总要先把灶洞里的柴火燃起,让柴火烈烈,然后才蒸饭,炒菜,烧开水。

锅洞里燃火(升火),也不容易。先用松毛或茅草之类点燃,然后再加柴禾。好柴禾,才能使火焰燃烧猛烈,火光熊熊,火势呼呼旺旺。反之,不好的柴禾,火力不足,或是火一会燃一会熄,那煮出的饭是夹生饭,炒出的菜半生半熟。

所以,要使饭香,菜有味,就得有好柴木。

做一餐饭菜,要烧不少柴木,一天二餐三餐,一年三百多天,需要多少柴禾啊!

所以,农家人,总要去找柴木,去找烧柴。哪里找柴木?当然是大山中,树林里,森林里了。

乡村里的人,都要上山挑柴。可以说,八十年代前,在我的乡村,几乎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上山挑柴,每一个人,都有上山挑柴的许多许多经历。

因为,田地里的庄稼枝秆:稻草,麦草,油菜秆,包谷秆等,既不够做饭烧火用,又火力不够劲不耐烧。最好的柴火,在大山里。最好的柴木,是山林里的各种树干树枝……

2.做为农家儿,我有许多许多上山挑柴的经历

上山找柴,最好的季节就是冬季。大家知道,冬季树木枝枯叶落,山林里有大量的死树枯枝。这种死树枯枝,不仅是最好的烧柴,而且砍伐不会被守山人责骂殴打。还有,冬季的灌木水份少,重量轻,人们可以多挑柴木。

因此,有经验的农民们,总是在冬季备好家里一年烧的柴木。我,我的伙伴们,整个寒假,每一年的寒假,几乎每天,都是上山挑柴,挑柴……

我什么时候开始上山找柴?具体年龄我已经记不清了。我的村庄是一个依山的村庄,距山岗不过一里多的路程。所以,山对于我,可以说太熟悉了。大概我初记事,就认知了山,我刚会走会跑,就到山脚下玩。

我最早上山找柴木,当然是跟随母亲去;而且,是在母亲的强制下去。

六七岁吧!我背着竹篓,手拿镰刀,一跳一跳地跟在母亲身后,登上不远处的山头。能干的母亲利索地砍到一大捆好柴木;而幼小的我,只会撸一些松树上脱落的,金黄色的松毛,拾一些松树上掉下的,裂开口的干干的松球(松树果壳),或是捡些枯枝残根。这样,母亲一大担柴木,我背满满一篓柴禾,我们高高兴兴回家……

3.整个寒假,我们乡村伙伴,几乎每天上山挑柴

十一二岁,我,就成为上山挑柴木的男子汉。我们村里,像我这样的小男子汉可多了;尤其,村里的小姑娘,上山挑柴的力气与勇气,一点不逊男子。村后十几里之内的山林山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高耸入云的山峰,还是悬崖峭壁的山箐,我们都攀登,我们都踏遍;而且,每人肩挑五六十公斤的柴木。

当年,傍晚的晒场上,玩够跳够聊够的几个合拍合心的伙伴一声约:上山挑柴,回家准备。

于是,伙伴们分头回家准备,把扁担棕绳理好。当然,得把钢制砍刀,或是钢斧,拿到院子中央的礳石上,礳得刀刃又坚又砺,银光闪闪。

早晨,一声鸡叫,我迅速爬下床,穿上补丁衣服。扛起绑好绳的扁担,手拿砍刀。当然,不忘背上装满水的军用水壶,以及晚上母亲为我准备好的麦饼。

我快速穿梭在胡接巷,李接巷,蔡接巷几个伙伴家里。伙伴们相会相聚,匆匆出发。

天色朦胧中,五六个男女小伙伴,披着星星戴着月亮,踏着冰霜,有说有笑,快速地攀登在山坡上……

3.陡峭的“竹干坡”,我们一口气攀上

村背靠的绵绵群山,就是我们挑柴木的战场。群山之中,有著名的:“竹干坡,龙箐,和尚寺,尖山,十二弯,中山,以及大黑山里的长岭山谷……”

这些以山中奇葩平坝村为圆点的辐射山脉山谷,就是我们村里人最爱去,常常去,找柴木最好的几处地方。

但是,要到达这些地方,我们得爬过一坡又一坡,翻越一山又一山,走过一条条崎岖的羊肠山路,跨过一条条大大小小的山涧箐河……

从山脚攀登,首先要攀越第一座耸立在村背面的蔡接大山。坡度四五十度,坡路弯弯曲曲,碎石遍地,满是冰霜,路面又湿又滑。

爬过大红山,跨过烂破箐,直奔大平滩。一个小时左右的快速爬走,终于登上第一座山峰之顶。

随后到达龚接山李接山。下坡,不停地在曲曲小道上下坡。大概两公里山路,走到山箐沟河。

站在山箐湿地,举目向大山望去,眼前的山路,就是陡峭的竹干坡。

呵!这是雄伟的高山,这是非常陡峭的山坡,大概七八十度的陡峭,像一条笔直的竹干,贤立在人们眼前。

咬紧牙,攀登!攀登!这才显英雄气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