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48岁老来得子,62岁因病去世,如今唯一的儿子怎么样了?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数学家,他们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来研究数学。在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介绍的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1933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福州。陈景润在他年少的时候就展现出他对数学的天赋和独特的热爱。陈景润大学就读于厦门大学,主要研究数论。是不可多得的数学大师。

天才数学界陈景润

陈景润对于数学史上的贡献非常有意义的。他能成为一代伟人靠的不仅仅是他的努力更是他对数学的热爱。陈景润出生的那个年代正是国家最贫穷的时代。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自己长的也很廋小就经常受到学校里面其他同学的欺负。陈景润心里明白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了别人才不会欺负自己。于是他便埋头苦学,因为他知道想要真正摆脱现在的生活就必须要努力学习,出人头地。

陈景润最感兴趣的就是数学,他认为数字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数学的思维去处理。他经常会因为一道数学题而不吃饭。

后来陈景润的努力没有白费他考上了厦门大学专心研究解析数论。在大学期间陈景润更加痴迷国外那些数学家所研究的伟大数学理论,在当时“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世界难题,陈景润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它研究出来。

大学毕业以后陈景润直接留在厦门大学任教,还成为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他除了给学生上课还得整理图书馆的书籍,但是他每天肯定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专研数学。但是不幸的是在1984陈景润遭遇了车祸,在医院里昏迷了好几天,当他从医院出来的以后整个人都是很一蹶不振,最终确诊得了“帕金森氏综合症”。但是他对数学还是那么热爱,他住的房子特别小,几乎什么也不干就专心研究数学问题。

陈老先生完全可与华罗庚相媲美,他研究出了很多当时困扰人们多年的数学难题。他这一生发表了将近50篇研究论文,4篇专著。最出名的是《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一篇报告的发表对“哥德巴赫猜想”有着里程碑的纪念意义,当时国内外很多著名的数学家都十分称赞陈景润。

陈景润老来得子

陈景润前半生几乎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到数学的研究上,一直都没有成家。在1977年陈景润住院了当时负责照顾他的是一名实习的护士叫做由昆。由昆对陈景润照顾的很好,一来二去呢两个人也熟了就经常在一块聊天。

陈景润慢慢的对由昆产生了好感但是由于自己但是年纪已经大了,不方便说出口。就经常试探性地问她的各种情况。由昆每次都说的心直口快。出院后由昆经常去看望陈景润就是这样两个人相恋后来结了婚。

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陈由伟在1981年出生,当时陈景润已经48岁了,已经算得上是老来得子了。陈景润很爱自己的儿子但他并没有溺爱。在儿子童年的时候陈景润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儿子玩耍,因此两个人的关系不仅仅是父子更像是朋友。

陈景润在学术上的研究室是容不得一点马虎但对于自己的儿子确实很包容。陈由伟闯了祸陈景润并不是一昧的去责怪他而是很耐心的去教导。就是这样的教育让陈由伟懂得了很多道理。

陈由伟虽然出生在一个数学家中但是他却对数学并不是很感兴趣,反而喜欢音乐。陈由伟告诉父亲自己的爱好是音乐,陈景润并没有反驳而是很支持他的决定。他认为一个人就是要去学习自己热爱的东西,如果强行逼他学数学反而适得其反。于是陈由伟便一门心思学习音乐。

在1996年62岁的陈景润去世了,当时陈由伟还不到20岁,看到自己的母亲整体都是郁郁寡欢,他总会去照顾母亲陪她出去散心。好在陈景润在当时已经是著名的数学家,所以家里基本是衣食无忧。

2003年陈由伟去国外读书,当时的他对前途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后来他想到自己的父亲一生都在致力研究数学,自己也应该将父亲的数学精神传承下去,他便转到了数学系开始自己数学研究。

因为从小到大都受到父亲的熏陶,他对数学的理解也很深刻,虽然没有父亲那么伟大但也算得上是小有成就。

继承父母的事业

陈由伟在国外发展了几年最终还是选择回国。他并没有像父亲那样毕生都在为数学做贡献,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开了一家医药公司。因为自己的母亲就是一名医护工作者。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意愿而且还了却了母亲的心愿。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由父亲和母亲的名字中的字组成。

厦门大学还在校园打造了陈景润的铜像,陈由伟每次来到厦门大学看到父亲的样子都会想起当年父亲对他的教诲。“铜像的面容很慈祥,就像当年父亲那样看我一样”陈由伟说。

如今的陈由伟在数学上也有了不小的成就,而且将自己的医药公司也经营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上也是很有名气的。

陈由伟虽然出身在一个很光亮的家庭,但是他从小并不是娇生惯养,他如今的成就和他们良好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因为陈老先生从小就生活的很艰难,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也像自己一样。他传承给陈由伟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数学功底,更多是那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现如今的我们不仅要学好自己的知识技能,更要学会那些伟大人的优秀品格。要想真正的让别人不再小瞧你,就要懂得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