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不拍一部抗战大片?

为什么拍不出惊心动魄的抗日战争电影?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历史真实性问题。历史电影讲的是真实,真实就是力量。只有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表达,这才是一部电影的生命力所在。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失分了。一部充满谎言和欺骗的电影,要想震撼人心,只能是幻想。从前,我们听说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一直躲在峨眉山摘桃子。后来,陈水扁走出了台湾省。因为统战的需要,出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争的理论,但以我们为主。我们用水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手段,用武士道精神和现代化装备打败了日军。

我们一直指责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但日方不服气,因为你们不希望我们多改。能在这么大的背景和氛围下拍一部抗日战争的电影吗?

第二是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问题。英雄是正常的主角,战争是英雄表演的舞台,英雄主义当然是战争片的主基调,无论古今。然而战争是极其残酷的,生命的毁灭总是震撼人心。所以人道主义情怀和悲悯情怀对于战争题材的电影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前者,电影就失去了力量和阳刚之气;没有后者,电影就成了暴力的展示,杀戮的宣传。看我们拍的战争电影,总是片面简单的宣扬英雄主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驳壳枪是“跟我来”。其实,谁不怕死呢?只有疯子、傻子、战争狂才不怕死。为了更好的东西而死怕死不是更厉害吗?对生命的渴望、珍惜和永不放弃,对死亡的恐惧、挣扎和最后的胜利,从而讴歌和赞美生命,应该是战争电影的主基调。

第三是如何表现日本军人。在我们的电影里,日本兵永远是象征性的,概念性的,几块干瘪的肌肉,没有血,没有肉。他们整天知道的都是“八哥路”和“花姑娘的你”,连名字都差不多,比如山田,黑田,龟山。似乎他们没有感情,没有父母,没有妻儿,只是一台战争机器,一件杀人武器。我们常说日本人民,包括普通士兵,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展示过这个受害者的内心活动。

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了衬托人民军队的伟大,影片中的日本鬼子总是特别弱智。军队就更不用说了,一群老农民和几个孩子就能糊弄身边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日军,最后稀里糊涂就完事了。《地雷战》中,日本军官挖地雷,挖出一手屎的画面,是一种形象表达。但是,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日本鬼子那么无能,人民军队那么伟大,为什么打了八年还没赢,最后还要靠美苏?

宋武打老虎,所以他被称为英雄。如果宋武打猫,那只能是江湖中的下等人。

第四是民族反思问题。战争最能显示人性。在战争中,矛盾和斗争存在和展开的时间和空间被急剧压缩,每个人都被未知的命运之手操纵着,谁也不知道自己下一刻会面临什么局面。这种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让每个人都处于焦虑之中,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正是这种焦虑和压力,才能剥去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固有的伪装,露出他的真面目。生存与死亡,毁灭中的存在,利他与利己的选择,鞭笞着人们的心灵,折磨着他们。结果有的升华成了圣人,有的堕落成了恶魔。

但是我们的电影基本上没有对人性的反思。八年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汉奸?为什么几个日本兵到处追几百个中国兵?为什么一两个日本人管理一个县?令人想起明朝,数百名日本海盗可以在东南沿海游荡。到了明朝末年,阿清军队可以把几百个汉人处死,而几百个汉人跪在地上,主动伸出脖子让人砍?我们的民族精神什么时候堕落到这种程度了?老舍的《四世同堂》分析了这一点,而姜文的《鬼子来了》被禁。这么怕病怕医,怎么振奋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