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有哪些习俗?壮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1.节日

壮族的大多数节日和当地汉族的一样。汉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春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也是壮族的节日。壮族比较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有“三月三”歌会、“牛魂节”、“中原节”。

壮族每年都有几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会最为盛大。

“牛魂节”又叫“牛王节”、“开秧节”。大部分是在春耕后的第二天进行,有些地区固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因为据说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传说牛王原来是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人种地。人们感激他的贡献,所以在他生日那天向牛魂献祭。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牛梳洗,修整牛棚,带一筐五色糯米和一束鲜草到牛棚边,祭祀牛魂,然后把一半的粮食和鲜草分给每头耕牛。

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秋节,又称鬼节、祭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最大节日,其主要内容是祭祖、拜鬼。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鸭(过去禁止用鸡作祭品,但只能祭祀鸭或鹅,尤其是鸭子,所以这个节日甚至被称为“鸭节”),蒸糕做成包子,彩纸剪成四季内衣祭祀。白天在家祭祖,晚上还要去山坡河边野祭,焚香点烛,烧纸衣,祈求野鬼不要闹事。

2.结婚

壮族有很多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以前流行“女嫁男,夫从妻活”,后来主要是父系家庭从夫活。

3.葬礼

壮族传统丧葬习俗中主要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埋葬方式。

安葬方式是:亲人去世后,用薄棺就近安葬,建“长墓”;三五年后,筋骨腐朽,便会挖坟开棺捡骨装入陶制“金坛”,再择风水宝地安葬,建“圆墓”。前面提到的壮族火葬也是第二种葬式,骨灰存放在“金坛”,然后埋葬在选定的地方。

4.有力的拳头

壮拳是古代广西狼兵在战场上作战的一种武术。拳击主要强调拳、脚、膝、肘、咬等的运用。,而完全抛弃了掌钩招式,因为在战场格斗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技术的。?庄拳动作硬朗粗犷,形象质朴,力架清晰准确,扎实稳健。拳法刚劲有力,短击,擅长划掌,跳跃少。使用稻草拳时,结合壮语发音,破坏力量。

壮族拳术不仅在壮族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是壮族特有的习俗。这种习俗延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如今,壮乡传统武术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5.习俗禁忌

壮族人忌讳在农历正月初一杀生;一些地区的年轻女性避免吃牛肉和狗肉;前三天(有的是前七天),禁止女性让外人入内;尚未分娩满月的妇女被禁止访问她们的家。登上壮族人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人是禁止戴帽子和携带锄头或其他农具进入家中的,所以到了壮族家门口就要放下农具,摘下帽帽。唐火和澡堂是壮族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严禁用脚踩唐火上的三脚架和火炉。壮族青年结婚,孕妇是禁止参加的,尤其是孕妇不能见新娘。

尤其是孕妇不能进产妇家。如果家里有产妇,禁止在门上挂袖子树枝或插刀。那些不小心闯入产妇家中的人,必须给婴儿起一个名字,给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者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米歇尔·普拉蒂尼和教母。吃饭时不要用嘴把饭吹凉,也不要把筷子放在碗里。避免夜间行走时吹口哨。避免坐在门槛中间。

作为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壮族人民非常喜欢青蛙。有的地方壮族有专门的“蛙拜仪”,所以壮族地区禁止杀蛙或吃蛙肉。每当发生洪水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人民都会举行祭祖活动,祈求龙的保佑以求得救灾。仪式结束后,村口立碑,外人不得入村。

连衣裙

壮族的服饰大多与汉族相同,但在广西西乡村,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仍然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的特点。如桂西北的中老年壮族妇女,常穿无领、左搭、绣花包边的衣裤、阔腿、绣腰、百褶裙、绣花鞋,喜欢佩戴银饰。

广西西南部的龙州和凭祥的壮族妇女仍然穿着无领的左领黑色上衣,头上裹着方形的黑手帕,下身穿着黑色阔腿裤。

扩展数据:

壮族,原名僰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人起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中记载的“Xi瓯”和“骆越”,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居住在南方,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至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至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在古贵州中部(古壮族苍梧部活动区)道县玉蟾岩,发现了15000年前人类用来制作陶器“床品布”的植物纤维编织图案,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自己创造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