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狮子咬死斑鬣狗后,很少会吃掉?

在非洲大草原上,能够抢夺狮子猎物的动物只有斑鬣狗,而这恰恰也是狮子痛恨斑鬣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雄狮巡视领地时,一旦发现落单的斑鬣狗,它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或一口咬死,或咬断腿玩弄一会再杀死。不过,有一个现象:狮子咬死斑鬣狗后,很少会吃掉。按理说,一头斑鬣狗也有60公斤左右重了,吃掉它不但能够给狩猎的母狮们减轻负担(少一个分肉的主力),还不浪费,一举两得。那么,为什么雄狮咬死斑鬣狗后,很少会吃掉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食肉动物吃食肉动物并非常态

在自然界中,同一地域中往往生活着多种食肉动物,这些食肉动物间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尤其是习性相近、体型差异不大的动物。所以,这些动物会互相驱逐对方,甚至是猎杀,比如白俄罗斯森林中猞猁对狼痛下杀手、东北虎将栖息范围内的狼群驱逐、狮子咬死鬣狗等等。但是,它们对对方的猎杀,通常不是为了吃,而是减少竞争者或者潜在威胁(威胁后代的存活率)。

其次,只要是存在竞争关系的两种食肉动物,它们的实力可能有些差距,但拼死一搏势必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食肉动物对另一种食肉动物主要以驱逐为主。

正是因为这样,食肉动物的食谱中(泛指中大型食肉动物)几乎不会出现其他的食肉动物,这是因为竞争关系和捕猎风险决定的。而狮子对鬣狗也是如此,狮子有着相对固定的食谱,鬣狗只在自己的驱逐和猎杀名单上,没有在自己的食谱上。

其次是鬣狗的食性

雄狮之所以很少吃斑鬣狗与其食性有很大的关系。首先,食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营养级最高的存在,而动物的营养级在向上传递时是递减的,也就是说一片草能才能养活一群食草动物,而一群食草动物才能养活几只食肉动物,于是产生了一个生物学词汇: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是指自然环境中的有毒害的物质含量沿生物链在各级生物体内逐渐递增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牛吃了草,草中含有一些有害物质,累积在不同的牛身上被分开,而许多牛才能养活一头食肉动物,当这头食肉动物将这些牛吃掉后,有害物质再次在食肉动物的体内富集,浓度最大化,也就是说从肉的安全性上看,食肉动物的肉是最不安全的,因为它们的肉是整个食物链中有害物质含量最多的。这也解释了为何食物链越顶端的食肉动物越少有吃其他食肉动物的原因。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鬣狗的“富集”。许多人认为斑鬣狗属于“强盗”,它们经常抢夺落单食肉动物的猎物,但其实根据动物学家们在非洲的长期观察和统计发现:斑鬣狗的食物有超过75%是由它们个体或者集体捕猎的。也就是说从“富集”的角度看,斑鬣狗与狮子一样,它们也从食草动物身体中累积了大量的有害物质。

但是,斑鬣狗还有25%的猎物构成是由抢夺和腐肉构成的,其中腐肉超过了15%,此时又一种有害物质的来源找到了-腐肉。腐肉中除了有大量的细菌外,还有一些寄生虫、硫化物等等,这些有害的物质统统的开始在斑鬣狗体内累积,这一点作为与斑鬣狗比邻而居的狮子是心知肚明的。

因此,原本就是生物放大的产物,再加上斑鬣狗食腐的食性,让雄狮甚至连它的血都不想沾上一点。

最后是气味

猫科动物有着灵敏的嗅觉,虽然它们的嗅觉比犬科动物差了些,但是比人的嗅觉要强很多(嗅上皮中的细胞数量是人类的4倍左右)。由于斑鬣狗“机会主义者”的习性,让它们只要遇到腐肉就会吃,哪怕腐烂到剩骨头,它也得去咬上几口,所以这种行为慢慢的让斑鬣狗身上的气味非常的难闻。

而狮子的嗅觉又比较好,杀死斑鬣狗又必须要用嘴巴,嘴巴还跟鼻子离得很近,所以雄狮咬斑鬣狗其实是忍受了巨大的臭气。而这也解释了为何雄狮只是咬一会就会放开。

总结

雄狮咬死斑鬣狗不但通常不会吃,而且即使咬死也是咬住斑鬣狗的喉咙让其窒息,连牙齿都不愿意咬入斑鬣狗的体内。不吃是因为食肉动物大都是生物放大作用的产物,所以食物链越顶端的动物越不吃其他食肉动物,更何况斑鬣狗还是一种食腐动物,其体内有害物质的累积要远远超过其他食肉动物。至于连血都不想碰一下,就与斑鬣狗经常在腐肉中穿梭,身上的气味有很大的关系了。

不过,虽然狮子几乎不吃斑鬣狗,但是斑鬣狗一有机会是会吃狮子的,这是因为它本来就是连腐肉都不会放过的食肉动物,所以对食物根本就没有挑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