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金陵怀古赏析

诗的第一部分是关于金陵的地理情况。当初是以赞美的口吻称之为“美丽的土地”。《南朝大事》指出,南京自古有名。前两句是总结。“南朝”是指从公元420年的梁武帝到公元580年的陈武,以建康(金陵)为都城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以《谁记得》为例强调“南朝大事”已随流水逝去,人们早已淡忘。

“山围故国绕清江,结对面。”然而,金陵的山川形状依旧。这两句主要以山和水为衬托,描绘了金陵独特的地理形势——群山环绕,群峰高耸,隔河相望;而用美人头上的“髻”来形容山,用“清字”来形容河,既是形象,也是展现金陵美景。如今的旧朝都城,却是“寂寥寂寥,风远天外”。当年“奢争”的金陵,如今已是一座“孤城”。潮水的拍打反映了环境的寂静和冷漠,天空中的风帆给人一种空虚和孤独的感觉。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极力渲染对这些正在被遗忘的历史遗迹的忽视,与上面的“谁记得”相对应,表达了深深的怀念。

在他的词中,他描写了金陵的名胜古迹。开头表现的是风景,“崖树犹倚”,表现的是一个“静”的空间,强调风景不变,把真实的场景做在眼前,带上历史的色彩。下面补充一句“莫愁的船曾经被绑过”。这里用的是古代乐府的莫愁乐:“莫愁在哪里?住在石城西边,船划了两桨催莫愁来,指点古迹。接下来我继续写风景,“闲空旧迹灰暗,雾沉半垒。”“忧郁”是指雾很浓,看起来很淡很蓝,埋葬了半个城市的营地。结尾,时间是“深夜”,地点是“尚心阁”,也就是半夜了,诗人还站在尚心阁上,欣赏莫愁湖和秦淮河的景色,不禁感叹风景还是不一样。这两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是上面描述的景色都是从这里看的,也引出了下一段的怀旧之情。

写下一段话,把眼前的场景写出来。“城内酒旗鼓喧天”,这是诗人眼前看到的景色:酒楼、戏楼都是热闹的景色,不禁要问“城是什么”。这个熙熙攘攘的市场在哪里?前两部,布景不变,人员却变了。在这里,连风景都变了。当然,餐厅和剧院不是纯粹的自然风光,而是包括人员。这种情况引起了诗人的猜想。“我想含糊一下,王谢街坊。”也就是说,这些酒楼、戏院的所在地,似乎就是王、谢比邻而居的武夷巷,也就是说,贵族们居住的武夷巷,如今已经换了主人。至此,诗人不禁感怀沧桑,于是在结尾感叹“燕子不知在什么世界,在寻常巷中,似在夕阳中沉浮”。燕子对人事变动一无所知,依然飞进前些年住过的厅堂,如今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然而,当诗人在夕阳的余晖中看到成双成对的燕子时,他们以为自己知道了,在谈论兴衰!这当然是诗人内在的兴亡感赋予了燕子。眼前的这一片风景,引起了金陵古都朝代兴亡的无限感,从而表达了吟诵历史的意义。

这篇文章是歌颂金陵旧迹,感受历史兴衰的佳作。最后一部片子里,总写金陵胜似形,境界宽广,雄壮寂寞。“孤独”二字揭示了历史变迁,人死物迁,故国兴,孤城荒凉。中国电影融合了地方传说,紧扣金陵山水的表达是人之常情,而《悬崖》、《老迹》、《雾沉》则为风景画下了无边的基调。接下来的影片以《酒旗鼓声何处寻繁华市集》的感叹开场,重点讲述了《王谢街坊》中豪门望族难觅、只能依稀辨认的旧日痕迹,表达了对沧桑的思念。燕子在夕阳中起落,很灵动,很有情调。全诗强化了景物描写的清冷悲凉神韵,境界开阔,内涵深远。

自宋代以来,出现了一些关于乡愁的名作:从王安石的《桂芝项瑾陵乡愁》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甚至周邦彦的《西河嘉里第》;从辛弃疾的《咏玉乐静口顾北亭怀古》到姜夔的《扬州慢》,可以说各有千秋,难分高下。这些作品有的善于突兀,有的以密取胜;突兀与密集之间就是这首《西河》。从时间上看,它是间歇性交织的,从空间上看,它是稀疏而密集的。第一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泼墨画,下一部以周瑜为中心,犹如一匹骏马站在斜坡上,纯属粗线条勾勒。姜夔的《扬州慢》重在主观感受的深度描写。笔墨之间,依稀能听到凄厉的号角声,感受到伴随着号角声传来的寒意,却是在战后一座萧条的古城里吹过。这些都表明作者牢牢抓住了意味深长的风景,并在密集的层次上进行渲染。至于周邦彦的第一首诗,似乎介于泼墨写意和细致描写之间。比如第一部电影的话,主要是疏。放眼全国,诗人把“故国”金陵作为“美人之地”进行了全面的鸟瞰,描绘了江上有峰,河心汹涌的雄伟局面。第二部分主要是秘密。在前一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勾勒:从前面“故国”周围的山峰,画出后面的“崖树”,甚至画出想象中的“莫愁船”;从前面的“清江”,后面的“淮水”引出;然后从前面的“孤城”引出雾中的“半基”和月下的“女墙”。就像焦平面一样。不再是全景,而是中景和近景。在下一部影片中,画面突出了特写镜头:一幅燕子呢喃着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画面。小鸟之间的对话可以描述的很详细,密密麻麻。“相对”可能是燕子与燕子相对,也可能是诗人与燕子相对,完全可以靠读者的想象来补充。虽然他们的低语没有什么深意,但在诗人的耳朵里,却为他们的“对世界的无知”倍增了兴替感。“疏”有利于“写大场面”(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写情高意远;“疏密”有利于画龙点睛,写出“小场面”,写出事物有别于一般的特点。优秀的怀旧词,一般都能做到“大”与“小”,“疏”与“密”的结合,这一点宋希和更为突出。总的来说,周邦彦的怀古词在艺术技巧上是极其精湛的,与他大量的送别、感伤作品相比,确实是独树一帜的。尤其是在空灵境界中蕴含悲情,集壮美于一身的怀古词中的别出心裁之作。

此外,周邦彦的《西河》不同于其他反思过去的作品。它没有直接触及巨大的历史事件,没有必要做任何评论。而是通过有韵味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沧桑,让人感受到场景的感动,看到细节。怀旧作品总是描写标志着人生沧桑的风景。王安石的乡愁从现在的“千里成河”“彩船云淡”——故国风光宜人变成了过去的“奢争”。苏轼怀古,是以他眼中的“不归之河”为背景,写的是古代三国赤壁大战中的“英雄”,再联想到他的野心已成虚妄,岁月已逝。但这些并不像周邦彦的整体写景词那样,以曲折的写景为线索,将所有的情话从头到尾完全融于写景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