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东的歌村——高村
高村,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偏远的乡镇,总觉乏善可陈。2015年元月9日,我又一次参加云浮市云安区作协成员采风活动,尽管来去匆匆,所见所闻有限,但管窥之见,高村远非我印象之高村……
其实,高村一点也不输于其他乡镇,甚至还显出其特色。据说,高村古称“歌村”(民国初年改称高村),因当地人喜欢唱山歌,甚至经常因双方对唱互不相让而耽误农时,歌村因而得名。可见,高村人爱唱山歌是很普遍的!
“刘三姐”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其实就是跟高村有着深厚的 历史 关联的。据说,刘三姐的前身刘三妹是歌村(高村)人,在高村期间,就是远近闻名的唱山歌好手,后来由于逃难,来到广西,并在广西落户,繁衍生息。生活稍为安定后,喜好唱山歌的刘三姐便尽展歌喉,传唱着故乡朴实优美,昂扬向上的山歌,因其天赋极好,歌声甜美,加之声情并茂,着实令人迷醉。刘三姐因歌而名,歌村也因刘三姐而为外人所知,一时间,“歌村”声名在外,且声誉日隆。刘三姐成了山歌领域的代表人物,时人称之为“歌仙”。歌村,伴随着刘三姐的歌声,为两广的百姓所认识,并深深地扎根于两广甚至全国老百姓的心目中!
高村山歌源远流长,且长盛不衰。高村因其独特的环境而孕育了山歌,且广泛地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古时候,村民之间相互交流,囿于山高路遥,传情达意极为不便,相互交流都必须高声叫喊、引吭长啸,久而久之,这种抑扬顿挫的交流方式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歌。这几乎与所有的民歌起源是一样的,我们所熟悉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与高村山歌就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几百年来,周边村民红白喜庆活动,很多人家都会请来山歌手对唱助兴。所谓的山歌对唱,基本为即兴发挥,且大量运用《诗经》中的赋、比、兴等传统手法,或缘事而发,或托物言志,或即景生情等,对唱双方往往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一唱一和,你来我往,颇能察见歌手的机智程度和艺术以及道德修养水平。一般来说,歌手机智灵敏,艺术和道德修养水平高的,其山歌就会唱得文明高雅,反之就会俗气一点。这种对唱形式一般为一男一女,我小时候就曾多次听过这样的歌会,至今的一些歌段,我还会唱。
山歌在并不久远的年代曾是未婚青年男女寻觅爱情的一大平台。听长辈们说,以前未婚的青年男女,要么在参加歌会或直接参与山歌对唱等形式来寻觅到另一半的。真想不到,这于今天的我们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山歌,却是千百年来青年男女之间最可信赖的红娘!
据同行的老行尊麦柏森老先生说,高村山歌有600年以上的 历史 了,明代是其鼎盛时期。听了麦老先生的话,我想明代也应该是高村文化多元繁荣的时期吧?其他不说,单就高村庙宇较多就足以说明问题。高村的庙宇大多都是建于明朝或纪念这一时期的 历史 人物的。比方说该镇石牛村的北帝庙就是建于明朝末年的;清水村的二公庙以及三界先烈馆就是纪念明朝 历史 人物的,其中二公庙是纪念三罗靖乱功臣张元勋和陈璘的,三界先烈馆则是为纪念陈璘夫人雅氏而建的。高村山歌,促进的却是一方特色文化的繁荣!歌村,岂止歌耶?
以高村山歌为代表的高村文化,还孕育了一批文化名人。比方说高村清水村的吕燕琴(别号树芳),1932年至1934年曾任云浮县县长,抗战后回乡,热心发展教育事业,联合周边乡贤筹建七乡中学,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高村镇白梅村的曾了若,是著名的史学专家,著有《两晋史乘》、《唐玄奘法师年谱》等,曾任广东省督学……
高村山歌在历届地方政府的保护和引导下得以长足发展。建国初期,云浮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到高村等地收集整理的山歌就多达几百首,曾出版了5万多字的山歌集;60年代,云浮县曾举行过山歌大赛,挖掘了丰富的民间山歌素材,并收集整理出版了《云浮山歌》;改革开放后,整理编辑《云浮民歌选》,收集高村山歌160多首,7万多字。云安设县后,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了两次高村山歌大赛,宣传和文化部门还收集高村山歌几百首,整理出版了近10万字的山歌作品集……
高村山歌,在艺术范畴上虽属下里巴人,但也有着阳春白雪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且也曾登大雅之堂,可谓大俗大雅,雅俗***赏。50年代初,高村山歌手伍凤英在出席全国劳模大会时,即席演唱山歌,获得了时任全国文联主席、文化部部长郭沫若的赞誉,并即兴和诗。近年来,高村山歌代表人物黄泽平、曾桂梅曾代表云安参加了省的首届曲艺大赛;高村镇还举办了山歌擂台赛等。高村山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加快发展步伐。高村山歌成了云安的一张文化名片。歌村,实至名归!
在此行中途休息时,一位高村山歌手就在镇政府大院为我们即兴演唱了一段高村山歌。听过山歌后,同行的几位文友还意犹未尽,嚷嚷着要再找一位山歌手演唱一段,感受一下不同风格的美妙。在该镇叶丽华副镇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居住在高村镇市场旁边的黄老先生的家里。甫进黄老先生的家门,我们就看到客厅里摆放着一架陈旧的扬琴,墙上还挂着二胡、唢呐、吉他、横箫等乐器。据黄老先生自我介绍得知,他是完全自学成才的,在享受多姿多彩的音乐生活的同时,他还剪剪纸,并一一向我们展示了他精美的剪纸作品。这令我颇感意外,一介古稀老者,超然尘世,沉湎于艺术意境中,自得其乐,心境是何等的恬淡?而七十几岁的他,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可见艺术的魔力了!据说,云浮电视台,《云浮日报》等媒体还报道过他的事迹。但是,黄老先生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他的手艺现在已没有几个年轻人感兴趣了,很担心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会断送在他的手里。听了黄老先生的话,我们唏嘘不已!
但是,我们坚信,随着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一定会回归,并在全国人民的***同努力下得以发扬光大的。
我们期待着以高村山歌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能再次焕发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