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老师》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相比直接的恋母情结,女主角钢琴老师的恋母情结更为微妙。从表面上看,影片中没有一个男性主体可以在年龄上做女主角的父亲,只有一个主要的男性角色——是学生的男主角。对老师有恋母情结的男同学,也是钢琴女老师恋母情结的对象。
这种观点看似离奇,但也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范围之内。“恋母情结”的划分类似于“恋母情结”,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恋母情结”是指女儿对父亲的爱。广义的划分可以包含多重含义,包括自己的长辈、男老师、上级等。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并不一定以年龄来划分。如果以某种方式开导、引导或弥补女性的心理创伤,那么能够成为女性“爱父”行为的对象,就如同父亲引导自己走路,成为自己小时候第一个关注、关心自己的男性对象。
主人公作为第一个走近在男性缺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老师的男性主体,他的感情、关心和阳刚之气逐渐唤醒了他潜意识中被压抑已久的对父亲和性的渴望,于是在心理上认同了他,“恋父”情结就是在这样的机制下逐渐形成的。
关于阉割焦虑,弗洛伊德解释说,女性认为自己是被阉割的男性,她们天生对男性生殖器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迷恋。他在《心理分析》中指出,青春期缺乏父爱是成年后精神分裂的原因,父爱情结的扭曲是人性的阉割。
在艾丽卡的字典里,父爱是一种稀有珍贵的东西,她从来没有接触过,也没有品尝过。父亲在精神病院的离世也暗示了埃丽卡不仅在人格上缺乏父爱,而且对父爱有扭曲和误解。的确,人性的不完美也造成了埃丽卡性格的诸多病态,比如若无其事地看自助色情视频,大冷天用剃刀割自己下身,偷窥别人在车里做爱。在这样一种潜在的攻击行为中,埃丽卡达到了自我畸形的性意识的满足和陶醉,这是在身体自虐和窥淫癖的刺激下,对痛苦的深思的快感。
女主人公的一生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启示:成长在父爱缺失的环境中,女教师长期压抑着对父爱或男性的渴望或欲望,或者压抑着对男性性器官的阉割迷恋;并且由于母性的权威,它与男性接触的机会很少,最终导致了它对男性的双重态度:欲望(或对性的追求)和仇恨(或对其渴望性的心理状态的愧疚)。
又或许如阿德勒所说,女人天生就是自卑的动物。她们警惕男人,依赖男人,这是来自人类内心深处的双重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