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余香”什么意思?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让大家明白了付出了也会使自己快乐。只懂得收获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成就别人的同时提升了自己。

印度古谚,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

用英语说是“The roses in her hand,the flavor in mine.”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是英国的一句谚语,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这样。

扩展资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常常把“仁”与“爱”联系在一起。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公元前250—150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朱熹讲得更为形象,他说“仁之发处自是爱”。

讲仁爱、做善事、乐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正直而高尚的人的行为准则,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珍视和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人,常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感受。雷锋把做好事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并从中感悟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幸福;郭明义几十年坚持学雷锋,并带动许多人跟他学、跟他干,他的爱心团队也如滚雪球般壮大起来……

数不清的英模人物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而自己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并没有因给予而减少,相反,给予的愈多,自己所得的愈多,也使得自己的境界更高尚、人生更丰腴、人格更伟岸。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2019年中***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需要人人参与、自觉践行。

从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到我们身边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向善向上的道德力量为社会文明进步不断注入正能量。见贤思齐是对榜样最好的回应。对照先进典型审视自我,积善成德,从自己做起,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每一个普通人也会像榜样一般,收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成就与快乐。

雨果曾说,天生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这句话不无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些人善良的本性变得扭曲,甚至完全泯灭,他们把损人利己作为人生信条。

对于此类不良风气,人们都甚为不满、时常抱怨,但止于此还远远不够。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社会不良风气面前,仅有抱怨、指责是不够的,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完善自身做起,从关心身边人做起,他人跌倒扶一把,别人有难帮一把,在举手投足中诠释人性的光辉,彰显时代的精神。也许一朵玫瑰的芳香有限,但许许多多玫瑰的绽放汇集起来,就可以汇成芬芳的海洋。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信念的坚守、美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选择人生榜样的时候,我们总是把目光投向那些一辈子做好事的人。

“深山信使”王顺友,一名普通的马班邮路乡邮员,在四川人烟稀少的大山里整整走了20多年,用他的一颗爱心为百姓送去温暖;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李保国,扎根太行山30年,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时代楷模”朱彦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乡亲们蹚出一条脱贫新路……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受到无私的情怀与坚守的力量。这样的情怀,让人们倍感温暖、汲取力量。

这样的坚持,让他们升华境界、日臻完善。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需要我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坚持做好事、行善举,足以让我们终身受益。一个把爱留在人间、用爱温暖他人的人,方能成就高尚的人格,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先秦无名氏所作的《山海经》里提到一种神奇的泥土,只需要一点点落到人间,即如酵母发面、核子裂变般生长不息,这就是“息壤”。财富有多寡,能力有大小,但爱的“息壤”从来不拒绝哪怕再细小的“微尘”。一个被人关爱、有人帮助的人是幸运的;一个关爱别人、帮助别人的人是幸福的。

当人们看着爱的“息壤”一天天地生发成长、蔓延开去,当人们看着更多的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更加文明温馨的社会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