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牛三个士兵,都有什么可怕的共同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国家最多,死亡人数也是最多的一次全球性战争,涌现出一些不同凡响的英雄人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美国和德国都出现过几位,运气爆表的孤胆英雄。他们合理利用手头上的资源,大量毙伤敌人,为己方部队赢得整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这三个人就是在奥马哈海滩大放异彩是德国纳粹士兵海恩·塞弗罗、美国队长原型美军士兵奥蒂·墨菲和瓜岛狂人美军士兵约翰·巴斯隆。这三个人在各自的战场上几乎以一己之力,掀翻了大量敌人如同海浪一样的进攻。
那么这三个在战斗中疯癫如魔,以热血换得生机之人,到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不怕死才有机会不死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争,其血腥惨烈程度超乎我们现代人的想象。而这三位士兵中的大佬,能够在血站当中得以生还,并且歼灭了数以百计的敌人,从事实上看来就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诚然,在战场上刀枪无眼,不管多么强壮善战的士兵都有可能被一枪撂倒。
所以在这个基础条件下,这三个士兵才能利用手头上的武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比如,在奥马哈海滩上面对汹涌而来的不仅仅有数量庞大的美军登陆部队,在他们身后,还有数以百计拥有大口径火炮的美军战舰。虽然德国纳粹士兵海恩·塞弗罗可以轻易地用机枪杀死数以百计的美军登陆士兵,但是在面对美军大口径舰炮炮弹呼啸而过的时候,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继续杀伤敌人。
而在太平洋战役中的瓜岛之战,身陷丛林当中的美军士兵几乎被这种丛林战弄得筋疲力尽。巴斯隆在全班当中其他人全部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他没有反身逃入丛林当中,反而靠着美军相对丰厚的战斗物资不停地与敌人周旋战斗,奇迹般地杀伤的大量日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而那位美国队长的原型墨菲,参战区域就更加广泛。不仅在北非和德军有过交战经历,在美军登陆法国以后,以一个连的兵力和更多的德军进行殊死搏斗。在全班战斗力大部丧失自己腿部受伤的情况下,以一人之力。连续击毙几十名德军。以命搏命的坚决让德军撤退。
这些事例无不是因为他们知道怕死对于改变现状毫无作用,返身逃往后方固然有一定的可能活到战后,?但被抛弃的战友则必死无疑。不怕死才有可能真的不死。
心中有所挂念,才能继续战斗在很多时候,有精神信仰的部队才更有可能取得胜利。这句话的正确性在朝鲜战争中,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全面落后于美军的中国志愿军的身上得到了体现。经过事实验证,让这句话成为战场上的至真名言。而这三个人毫无疑问都是在战斗中心中仍然拥有牵挂的人。
比如巴斯隆,就是因为全班几乎全部阵亡,只剩下两名伤员和他,为了挽救这两名战友的生命,他不得不到处搜集弹药物资,并为了他们不停地疯狂战斗。而他在这次战斗取得胜利之后,又因为挂念海军陆战队的其他战友,毅然返回战场,最后死在战场之上,他心中所思所念的就是战友之情。
而奥蒂·墨菲的情况恐怕就比较复杂了,在父母离异以后他的父亲因为积劳成疾病逝。他的几个弟妹不得不被送进了孤儿院,在窘迫的经济条件下,年轻的墨菲根本无法和他们团聚。所以在战场上,他不能死,他的弟妹还需要依靠他。 再这样的心理负担之下,他在战场上极为勇敢,只是为了早点结束战争保护战友,也为了早点从孤儿院把弟弟妹妹领出来,一起生活。
战后都饱受内心的折磨这几个在战场上表现非常卓越的士兵,都不约而同地在战后出现的严重的精神问题。古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他们在战场上杀死的都是立场不同的同类,按照正常心理学角度来解释,除非是那种天生的变态杀人狂,不然没有人会在参加血腥惨烈的战斗以后无动于衷。
所以他们三个人在战后,不仅时常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更多的是对那些被杀死的敌方士兵心存内疚。墨菲和海恩·塞弗罗虽然幸运地活到了战后,但他们仍然在劫后余生之余,持续经受这场战争的折磨。尤其是在瓜岛战役以后,巴斯隆不得不在舆论压力与自己内心的谴责之下,重新参加战斗直至战死沙场。
结语:作为二战的重要参与者,这三个盛名在外的士兵其实过得并不开心。虽然他们几个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了战友,也获得了重新改变命运的机会。可是他们的这样收获是建立在杀死数以百计敌方士兵的基础之上。本质上而言,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
本来作为普通人的他们,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也不知道他们的生命会按照怎样的轨迹走向什么样的方向?在反思战争之余,我们也只能感叹命运的精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