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教案且如何将教案运用于课堂实践中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执教《蜗牛的奖杯》时,教师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课文内容制作成精美的、趣味盎然的Flash动画。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总体认识,而且内心里产生了想要去了解“蜗牛为什么原来会飞,而现在只能慢慢爬?”的愿望。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多样化的特点,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教师将生字的书写笔顺序制作成动态的演示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正确书写、识记。

诚然,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文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了学生的想象,这在创设意境方面发挥了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儿童的思维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地促进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借助于图像的直观性、形象性,无疑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抽象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对图像产生依赖而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再则,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理解课文时,就应注意动画或多媒体创设意境的“虚实度”,尤其是那些需要发挥学生想像的课文,应尽可能采用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情景,避免用过于写实的图片和真实的录像情景。因为用成人眼光拍摄的与课文有关的真实情景往往会阻碍甚至扼杀学生的想像,这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能凭借一本教科书,以“三寸不烂之舌”把自己“咀嚼”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今,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很便捷地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料,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使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通过Flash动画再现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内容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以及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公开试验的情景,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伽利略的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没有关系。教学《捞铁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方法,同样以动画形式来表现随着船上泥沙的不断减少,船一点一点往上升,铁牛一点一点往上拔的过程。教学《乌鸦喝水》,一样通过动画演示,再现乌鸦想办法喝到瓶中水的情景。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体会到了网络的无限风光,它弥补了过去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于是,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口语讲授,还是提问,甚至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做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替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一定意义上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回过头来想一想,文字的正确书写习惯能由电脑来完成吗?教师的板书、示范作用肯定是多媒体替代不了的。一些教师误以为板书耽误时间而用电脑显示,实际上学生从计算机演示上得到的充其量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即时把看到的表面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况且,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也就难免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灵感;二则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影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在是得不偿失。

教师如果能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辅助性”的定位,把工夫花在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的灵感体验和思维、语言、情感的发展上,这样才是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如教学《田忌赛马》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请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赢齐威王?学生通过讨论、排阵、上机验证,最后不得不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整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完全通过读、思、议、辩完成,学生不仅得到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合作能力的训练,重要的是获得了一次情感的体验,内心充满了对孙膑的敬佩。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赤壁之战》,因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所以了解到的三国故事支离破碎。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故插入多段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段,再现“火烧赤壁”的场景,拉近时空距离,有助于学生与三国人物的对话。再结合品词品句品文,辩论等语言训练,领悟周瑜、黄盖的过人谋略。

又如教学《丰碑》,为了激发学生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激情教学:

1、开课时投影茫茫的雪山,狂风呼啸声起,教师满怀激情的叙述:“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云中山上,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正艰难地行进着,等待他们的是……”加上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风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

2、课文中对冻僵了的军需处长的描写格外感人。指导学生朗读时,再次播放呼啸的风声,大雪纷飞的场面,学生们在画面与声音的感染下,饱含着对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精神的崇敬之情而深情朗诵。

3、结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面对大屏幕上的军需处长念自己写的悼词。学生的认识和感情都得到了升华。

多媒体展示了它的众多优势,引发了一种现象:“不怕胡用,只怕不用”。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的现象由此产生。不会制作课件的就信奉“拿来主义”,不加批判地使用,造成课堂教学机械、僵化、缺乏个性、手忙脚乱。不但耗费了教师寻找课件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课堂上不能运用好这些课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进行语言训练,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仍难以改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