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在手》评介

《捧月在手》点评1第一次看到电影片名《捧月在手》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诗意很经典的片名。电影的海报与余的《春山》中的“手捧明月,花满衣襟”相呼应。纪录片的海报不就是开着艳红的花吗?纪录片开头,一段现场的片段,从最初的不解到恍然大悟,是一个非常头疼的过程。第一部开头,壁画和音乐声此起彼伏,看似不和谐,实则深有感触。古老的壁画,加上日本音乐家独特的音乐见解,轻盈飘逸,深邃独特。这一段的开篇不就是为后面的主人公——叶嘉莹先生量身定做的吗?歌曲中的曲调似乎古老而现代,整首歌曲似乎在描述叶嘉莹先生的一生,一个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质的飞跃。

歌曲结束时,叶嘉莹先生出现在大屏幕上。屏幕上的这位老先生,94岁了,读诗依然铿锵有力。带着上个世纪的独特魅力和读书方法,随着这些年的变迁,他依然优雅婉约。她用独特的声腔,读出了上个世纪的悲凉,读出了上个世纪人们的心声和思想。老先生的文学魅力和修养不容忽视。当然,老先生的文采也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乱和改朝换代的时代,老先生的文笔细腻温和,是一种看透世事的坦然换来了所有的痛苦和悲伤,是一种痛苦和疲惫换来了亲人彼此分离的血泪。

当叶嘉莹先生出现时,岁月的生日让她老太太炫耀,但她眼中的亮星从未落下。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岁月折磨的女孩,一个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女老师,一个时而不开心时而愤怒的女孩。虽然岁月折磨着她的身体,但永远不变的是老先生的心态和不变的信念。

全片以叶嘉莹先生的老北京四合院为“结构”,从“家”到“国”,用诗意的意象将叶嘉莹的个人生命历程与唐诗宋词的“诗史”融为一条有月光的精神之河。古往今来,悲欢离合成就了唐诗宋词的不朽之美。而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坚持与传承,令人动容。纪录片的一面,有《秋兴八首》配乐传达出的令人心寒的气息:“玉露凋枫树,巫山巫峡萧瑟”;另一方面,叶嘉莹以一种相当冷漠的态度告诉她生活中的种种艰辛。这种反差凸显了叶嘉莹的“弱道德之美”。

电影结束后,对叶嘉莹先生生活的描述对她来说似乎是轻描淡写,但事实上,这是老人生活中不可否认的事实。电影结束了,但是关于老先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会在这里消失。这部纪录片讲的是老先生,但更多的是文化传承的问题。百年文化要继续传承下去,不要被老一辈遗忘。

首先,我对叶先生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仅限于背诵和评论一些诗词。而且我一直对叶老师的背诵感觉很模糊,但是我很喜欢读叶老师的分析诗。

正因为如此,我潜意识里总想有机会多了解她一点。当我看到《水水月在手》的全球公映时,我决定不再等待,我要看这部纪录片。

但是,邢台已经很久不见了。

6月265438+10月21日下午,等了一个星期的急不可耐,终于给邢台的电影院打了电话。为什么没有《水浒在手》的放映?

结果因为不是商演,太小了,根本没有安排的打算。不过金逸影城给了我希望,说预定可以,他们有片子。好吧,让我们看看,虽然孩子们可能看不懂这样一部慢节奏的纪录片,但他们可能会取得好成绩,或者他们的父母会有所收获。

于是23日上午,我得以接近叶老师。

我想,如果我不是组织者,需要顾及纪律和孩子的安全,我大概会沉浸在影片中。即便如此,泪水还是一次次打湿了我的面具。

因为读的断断续续,所以只能片面的记录自己的话。

影片用一串珠子,以叶先生的一生为主线,串起她生命中的艰辛和闪光瞬间。可以说,苦尽甘来,天道造之以百害而无一利。

叶先生大半辈子的生活是“不容易”的。

更少的战争,不幸的婚姻,中年妇女...直到中国大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她才毅然决定回国定居。

这是我第一次对叶先生的生平有所了解。如果说对个人命运有什么伟大的感觉,那也不一定。毕竟我知道我的命运,我或多或少有一些好的坏的经历。我习惯了你去哪里和怀孔留学。但不触及生活细节是不可能的,那是个体生命的升华。作为老师,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叶先生的苦难也是个人的苦难。让人感动的是,他们的苦难全部用诗歌表达出来,超越自我,成为全人类的情感。

所以,片中说,“诗救了她。”

是的,诗歌拯救了她,她把一生都献给了诗歌。她在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依靠,她决定了自己后半生的使命就是传承唱诵。用她的话说,“如果海洋的遗产可以被学习,那将是未来的时代。”她想背古诗词,传承下去。“现在不收也没关系。就像古代神话中的蓝鲸可以漂洋过海的说话一样,这种海的声音将来可能会被人听到,感动。”

这是这部电影中我最看重的地方。带着承前启后的使命感,让叶先生身上散发着温柔的光芒。

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叶先生的诗,比如我。这部电影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听她的声音。她的声音一闪变成了沉浸,我和她耳语着,感觉它的美难以言表。也许,因为我的笨拙,我有一段时间没有学会她的语调,但嘉陵的魅力和蓝鲸的遗产将是无穷的。

对《捧月在手》的思考第三章《捧月在手》是一部记录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的电影。电影的名字来自唐代诗人于的《春山》:春山万物,夜忘归家。捧着清澈的泉水,春光照在月亮上,仿佛圆圆的月亮在自己手中;玩山,重气溢衣。斯卡曲风身边的小家伙是如此的坚强,它舍不得离开,哪管它是远路;几次下了离开的决心,也依恋着山川花草树木。难忘钟声,阳台深绿。光是听名字就已经感受到了诗歌意境之美。影片的开头也充满了诗意的意境之美,但背后隐藏的却是叶嘉莹先生一生的艰辛与磨难。她在片中提到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造化弄人,百害而无一利”,还回忆到老师谷穗说过“凡世间法,皆是诗法,大悲大痛,使人有另一种人生体验”。感觉这是她饱受混乱之苦的写照,但她的灵魂却掺杂了“弱德之美”。也就是电影里,她朋友说的那句诗成就了她的人生,她的人生也成就了诗。

叶嘉莹先生于1924年出生于翰林世家。他的父亲是清朝的一位学者。5岁开始读《论语》。11岁,母亲病逝,享年18岁。24岁随夫到台湾省,遭“白色恐怖”迫害。他的丈夫几次入狱,性情大变. 00000000000005我从来没有读过她的诗,而从我的无知来看,我以前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穿裙子的出租车”。但看了电影,读了她写的几首诗,我们就能从她的诗里感受到她的人生经历。我觉得它有杜甫的味道,又悲又美。

但是有不同的地方。诗歌是安静的,真实的。我喜欢大量的空镜头、诵经、石碑、旗袍、壁画、山川、雨雪、四季、电影中插入的诗词,这些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通过精心的、动态的节奏营造出一种诗意。看似晦涩,也许是导演认为这些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叶先生的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呼应联系,所以要穿插在影片中。叶先生90多岁的时候,讲自己的诗,自己的经历,以前去过的地方,拍的照片,背诗时的抑扬顿挫,讲的时候声音自然铿锵有力。单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给人一种不怕老去的优雅从容。

我们这个时代很少有人真正喜欢诗歌。除了那些高中因为高考死记硬背的古诗词,我们真的很难像叶老师那样读诗,并且唾手可得。所以我特别羡慕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浩瀚历史中流传下来的诗词,通过他们的嘴,以节目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成为我们闲暇时的一点文化吸收。

我还记得我的诗歌启蒙应该是《红楼梦》。小学的时候看过红楼梦,里面有很多诗词。那时候我觉得诗歌很美。幸运的是,我在学生时代遇到的所有语文老师都是很好很鼓励的老师,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开始喜欢上了诗歌。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喜欢诗歌吧。它对我的影响是给我的观念增加了很多浪漫主义色彩,因为读诗其实是需要很多想象力的。还记得初三的时候被选为代表参加全县诗歌朗诵比赛,刚朗诵完《春江花月夜》全诗,就反复想象自己是诗人张,生活在江边,体验他的生活和他的诗。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无非是装矫情或者模仿,但其实我挺享受读诗的过程。诗人通过客观镜头、情境、意境写出来的情感、意象,总是容易产生* * *感。就像一个演员演戏,如果你经历了别人的生活,你当然可以从角色中获得一些可以帮助你成长的价值。就像叶先生在电影里说的,“朗诵是他自己对诗歌的内涵,他的感受和意境有了一种体验和一种声音,使诗人的生命在你的声音里复活。”

如果所有的人类都有一种孤独、悲伤和寂寞,那么每个人都应该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信仰或者支撑自己的生活,过好这短暂、漫长、平凡而不平淡的一生。叶先生找到的是诗,希望我也能找到。

这部电影就像一场美妙的诗意舞蹈,正如导演陈传兴所说:“(这部电影)是舞蹈的邀请函,邀请懂得如何加入的人。”

我不禁想起了一千年前唐朝的明月。有诗人李白,诗人杜甫,才华横溢的白居易和令人惊叹的王维...全唐诗收录了唐代2500多位诗人的4万多首诗,唐代长安到处都有诗人。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当时的明月,也读过所有美好的诗篇。

一千年后的月光依旧,却不是当年的月光。当我们向往“汉阳一树水清,鹦鹉洲一窝香草”,追忆“落叶如瀑水落,我看长河奔流”时,难道还能有“黄河之水出天外,入沧海,一去不复返”的豪情,“天赐人才,用之有道!,旋一千银子,全回来!”?当我们仰望星空时,耳边依然回响的是“霜夜江风渔眠”,而当我们仰望明月时,背诵的依然是“生生不息,江月年年相似”。

我们在大唐的月光下徘徊了一千年,仿佛还是走不出当年的月光。在这个过程中,不时有肩负使命的天使降临,春风化为雨,火种代代相传,以诗歌为筏,穿越这多元世界中无数受难的灵魂。叶嘉莹先生是其中之一。

孔子曾说:“诗三百首,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本文评价诗歌的特点为“温厚敦厚,诗教”,认为《诗经》读后能澄清人的心灵,作为教育的工具。这的确是儒家的想法,但孔子也承认诗歌有抚慰人心的作用。

作家穆欣认为:“《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把硬弓”,《诗经》选北方的诗,《楚辞》选南方的诗”,而“东方朔、竹林七贤、建安七子都有明显的《诗经》影响,陶渊明则直接受《诗经》影响”。当然,诗人李白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李白其实就是唐代的屈原。

五千年来,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诗如长河,无数诗人如璀璨的星辰闪耀在银河中。当这些人类的星星闪耀时,山川秀美,日月生辉。他们中有成为神仙圣人的杰出人才,也有努力传播火种的传道人。在我看来,叶嘉莹先生与其说是诗人,不如说是传教士。

诗歌纪录片《手中的月亮》讲述了叶嘉莹先生作为诗歌文化传道者的一生。在杜甫《秋兴八首》的古乐中,我们跟随叶先生的脚步,穿越民国北平、上世纪中叶的台湾省、大洋彼岸的海外,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故土。一路走来,有历史的痕迹,有乱世的沧桑,有命运的起伏,有人生的沉浮。更重要的是,有诗如明月,一直点亮着心中的灯,照着苦难的灵魂,温暖着这无边的人间。

叶嘉莹先生已经教书75年了,她真是桃李满天下。她继承了老师谷穗先生的衣钵,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世界里,采摘芬芳的花朵,将种子播撒各处。诗歌不仅陪伴和慰藉了她的人生,也让叶先生一路风雨兼程。最后变成了一盏明灯,也安慰和引领了很多曾经懵懂和痛苦的灵魂,驶向彼岸。

这就是陈导“舞会邀请函”的意义!这张票已经发出,像雪花一样飘向每一个向往中国诗歌文化的灵魂。让我们跳舞吧!无论晴雨,岁月如水,无论喜与悲,相聚与离别,我们不妨相逢一笑“然而,当中国保持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并低声说,“手握明月,鲜花遍地。”而千年的乡愁,在“月亮,现在长满了大海,天涯* * *”的那一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女诗人路易斯·格鲁克,理由是“因为她无可辩驳的诗意声音,她的个人存在以朴素的美变得普遍”。女诗人写道:“我为使命而生:见证那些伟大的秘密。”现在我已经看到了生与死,我知道证据并不是关于黑暗本质的秘密。”——《阿勒山的处女作》

是的,诗歌是天堂的秘密,是我们不知道的宇宙的秘密,是通过诗人和传教士的手含蓄地告诉你我的。而这张舞会的门票,也可能是一把开启生活美丽秘密的钥匙。无论你是盛装而来,还是等待而来,生活都会更加丰富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