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手法是什么意思

蒙太奇在广义的定义中,指的就是“剪辑”。因为“蒙太奇”来自法文的单“montage”,意思就是“组装、安装”。那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电影刚刚出现的时候,胶片复制技术还不发达。那会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就是从开机一直拍,到关机就是一部电影。所以为了表达清楚故事,基本就是只会用一个景别:全景(展示人物的全身)来讲述故事。那会儿的电影为了表达清楚人物的情绪就得加入夸张的肢体动作,才能让大家看明白。

历史上真正使用不同景别进行剪辑拍摄的是爱迪生的助手,电工出身的埃德温·波特。他拍出了6分钟的实验片《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他试着将不同空间的两段画面拼接在一起完成叙事。

波特的实验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拼接在一起的两个镜头可以在观众的脑子里创造出上下文关系!可以把那些在完全不同地点,相隔一段时间拍摄的镜头组合成为一个叙事整体。

这就是最基础的剪辑的诞生: 将不同镜头平顺地组成同一个连续时空。

但这种平顺的镜头衔观众看久了会有些有些枯燥和乏味,导致观众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观看影片。

这是怎么回事?这个答案到应用心理学慢慢成熟后才被大家所揭示——视觉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霍伯尔和瑞士科学家威塞尔(为198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奖者)的研究表明,人脑与眼具有探测运动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促使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不会老是停留在一处,而是不断地转移视线,不断地变幻角度去观察世界。

举个例子,当你在读一本小说时,眼睛总是不间断地从一行字挪到另一行字。当小说处于平缓抒情段落时,读者的心情显得平静安谧,眼睛运动速度也将缓慢和悠闲。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及读者情绪的激动,眼睛运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与人亲临某个事件的情形相吻合。当一个人在观察或亲历参与非常激动心和变动极快的活动时,他的反应节奏就会大大加速,他会迅速地变换视线的方向。这种生理现象,便产生了蒙太奇的节奏要求。

在当年没有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就是格里菲斯。但他完全是一种没有理论体系下无意识的凭借直觉实践了蒙太奇的技巧。

也就是我们最常用的“叙事蒙太奇”(后来大家的归纳)。

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