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店的电影
在随后的8个月里,德国人不时轰炸伦敦。在废墟中,一个英国女孩脱颖而出。她开始每天大声给人们朗读,并用文字和书籍来团结人们并相互支持,度过了一段黑暗的时刻。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讲述了一个乡村女孩格蕾丝和她的好朋友薇薇在二战期间长期来到伦敦的故事。他们想在这个繁华的城市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像伦敦人一样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我没想到的是,当战争开始时,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争一打响,地狱就打开了。
在英国,有一句名言:“当战争开始时,地狱就会打开。”用这句话来形容二战时期的伦敦大轰炸毫不夸张。
二战爆发后,德国纳粹横扫欧洲。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随后丹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相继沦陷。由于英吉利海峡作为屏障,德国人别无选择,只能暂时占领英国。
为了防御空袭,英国政府和普通民众也做了很多准备。格蕾丝每天出门时必须随身携带防毒面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沙堆和水桶;为了防止轰炸机低空飞行并将其控制在高射炮的射程范围内,房屋大小的银色气球悬浮在城市的空中。
在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描述:
“随着战争的临近,整个城市失去了活力。贴在每家每户窗户上的胶带看起来既悲伤又可怕。沙袋堆砌的防护墙掩盖了伦敦的辉煌,随处可见的战壕和防空洞掏空了伦敦的灵魂。”
“海德公园被挖开了一条壕沟,就像地球的裂缝一样,到处都是高射炮。”
“孩子们排着长队等待统一疏散,队伍持续了一整条街...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小型防毒面具,衣服和行李上都缝有个人信息。”
轰炸开始时,伦敦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到处都是火光冲天,一片废墟,无数人死于战争。
“大量建筑物的外墙受损,钢筋框架裸露在外,窗户被炸毁,墙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黑洞。这些建筑看起来像一个又一个可怕的头骨。”
“整个10月,德国炸弹从未停止...数百人死亡,无数人受伤,许多人无家可归,大火在伦敦的每个角落肆虐。”
一个在战争和阅读中长大的女孩。
1939年8月,格蕾丝和薇薇从乡下来到伦敦。在韦瑟福德太太的帮助下,他们都找到了工作。没有推荐信,格蕾丝只能暂时在又破又旧的樱草山书店当店员,尽管她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在那里,她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年轻英俊的工程师乔治,另一个是书店老板埃文斯,一个有点古怪的老头。
格蕾丝的阅读从乔治推荐的《基督山伯爵》开始。乔治说:“它既是经典杰作,也是爱情杰作。”爱情不期而至。
埃文斯先生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从一开始拒绝格蕾丝的申请,到像父亲一样照顾她,并在她去世时将书店托付给她,埃文斯成了格蕾丝的精神导师和精神支柱。
刚来伦敦的格蕾丝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总是觉得自己胆小,不够勇敢。随着战争的临近,她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地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在埃文斯先生的鼓励下,格雷斯成为了一名空袭防御监督员。
战争期间,格雷斯仍不忘读书。阅读让她忘记了疲劳、轰炸和食物限制,也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性,变得更加宽容和坚强。
终于有一天,她开始在地铁站为躲避空袭的人朗读。一天、两天、三天...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
从地铁站到书店,格蕾丝每天坚持为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读书。一篇篇阅读,一点点改变,用文字治愈伤痛,从书中找到力量。
她帮助失去儿子的韦瑟福德太太走出痛苦的深渊;让失去父母的孤儿找到新的家园;给丈夫远征的家庭主妇带来了安慰;让参与救援任务的将士们找到了新的希望。
在战争的阴霾中,人性的光辉闪耀。
任何战争都是残酷的,但人性中的光辉是温暖而永恒的。面对德国的炸弹和死亡,伦敦人民没有退缩和恐惧,而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在伦敦的街道上,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都去了前线。
乔治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他不必出去打仗,但他有飞行经验并毅然报名参加了皇家空军。
Viv是一个时尚的女孩,每天都打扮得很漂亮。那个不想在农村种地的女孩报名参加了自备军。她对格雷斯说:“你知道我不是那种享受成功的人”,“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这场战争将永远不会结束”。
科林,21岁,是韦瑟福德太太唯一的儿子,一个善良、害羞的男孩,喜欢小动物。他不顾母亲的反对,报名参军,最终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牺牲。
看过电影《至暗时刻》的朋友应该知道敦刻尔克大撤退有多恐怖。
年轻人上了前线,留在伦敦的老人和妇女也没闲着。
韦瑟福德夫人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走了出来,不仅继续在妇女志愿服务队工作,还将注意力转向了越来越多的战争孤儿。
随着战争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英国人通过行动表达了他们的坚韧和不屈。
“伦敦所有的商店将在下午四点关门,这样员工就可以回家好好睡一觉,因为晚上,几乎所有人都会出来值班。在今天的伦敦,几乎每个人都有两份工作,一份是白天赚钱养家,另一份是晚上做志愿者,包括拯救生命、搜寻炸弹、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或提供医疗援助等。——简而言之,在晚上,所有伦敦人都会采取行动,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提供帮助。”
写在最后
在战争期间,樱草山书店也遭到了空袭,但在人们的帮助下,它恢复了活力。人们将这家书店改名为“伦敦最后一家书店”。它就像明天初升的太阳,即使是一片废墟,它仍然可以给人们温暖、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