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有哪些习俗?
各种祈求龙的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四季,几乎每个月都有龙舟节或庙会,有时一个月会有很多次。这些节日和庙会,有的属于某个民族,有的属于某个族群;有的属于某个地区,有的属于多个地区;而且集祈祷、教育、制作、娱乐于一体,体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些龙按照农历的节日和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沙滩,陆港水乡,都有龙灯节。也叫“龙灯节”、“龙灯节”、“龙灯节”、“龙灯节”、“龙灯节”。此外,正月初五还有一个“龙头节”。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当地人会向龙王供奉各种祭品。正月初一是“龙舟节”,红河哈尼族以村为单位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仪式由村里被称为“龙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买猪鸡鸭之类的祭祀用品,家里的男人都去祭祀。节日期间停产三天,节后第一个下午,各家各户派人带酒带肉到“领导”家吃饭,以示感谢。与哈尼族的“龙舟节”类似,基诺族也有“祭龙”的节日。届时全村停产三天,村口竖起两根木桩,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妇女不允许离开村庄,甚至不允许离开房子。在村子附近搭起一个临时草棚。稻草棚前有一棵大树。树下,一头水牛被宰杀,一头母猪和七头小猪被池塘杀死。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由池塘提供。
正月十三至十五,湖北武昌有“龙舟会”,以舞龙、烧龙、拔河比赛的形式——用所用的绳子象征龙。此外,春节期间还有在龙潭湖公园举行的“龙潭庙会”和在龙庆峡举行的“龙庆峡冰灯节”。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上与龙有关,内容上也涉及龙,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在一月和二月之间,有一个“龙池节”。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七月举行)。普米族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龙潭”(又名“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之畔。到时候全家一起去,在龙潭附近待三天。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建一个高台,称为“龙塔”或“龙宫”。塔前竖起一根100尺长的杆子,上面挂着七个用鸡毛麻线做成的七斗架,作为龙神的居所。祭品如牛奶、清酒、酥油、奶糕、茶叶、鸡蛋等。被放在长长的Ta上。先是请巫师上神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祈祷结束后,50个涂有酥油的面人被放入龙潭。所有的祭祀结束后,全村会举行更盛大的祭祀。
二月的第一天是“春节”。在过去,山东惠民的村民把厨房的灰烬当成龙来祈求好运。《中国民族风俗志》中有记载:“二月初一为青龙节,围灶之物如龙蛇,谓之“银龙”。
二月的第二天是“龙头节”。这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大。阿清人潘荣弼在景帝年间写道:“初二是龙抬头之日。村民用烟灰从门外吹进厨房,绕着水箱打转,这叫引龙回来。人们用玉米粉、枣糕、小麦、大米炒食,意为熏虫。”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民间有“龙抬头看黎明”的说法,即天公作美,一年大旱,认为晴天主旱,雨天主涝。在大巴山的黄冠地区,人们把二月二日称为“春节”。为了迎接春龙,村民全家早早起床,把房间里里外外前后都打扫了一遍。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表示龙须面长,象征好运。吃面时,老人带头端碗,站在大厅中央,面向室外的天空,吟诵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巴固棒子又粗又大,高粱是小米舞的龙头。中午,我们吃“龙林饼”,饼上有村妇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妇女在这一天也禁止做针线活,因为据说龙会在这一天抬头看世界,用针会刺到龙的眼睛。当天,云南苗族人民举行“龙舟会”。一般来说,以村为单位,树是龙的象征,祭祀猪、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