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丢铜仔演奏顺序

二胡、柳琴、唢呐。

在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丢丢铜仔》这篇教材中,老式火车和滴水先后用了二胡、柳琴、唢呐等乐器,连接着担任主旋律的演奏,展现了不同的风格。

《丢丢铜仔》,又名丢丢铜儿,丢丢铜或丢丢咚。是一首流行于福建和台湾宜兰县的童谣(民歌)。风格属于台湾汉族童谣,又称“宜兰调”。 儿童民歌描写的是老式火车穿过隧道、道顶落水的情景。

原乐曲形式为小二段式,简短生动,全曲充满律动的意味。唱词仅上、下两句,每句中间插入“〓都阿莫呀〓达丢哎唷”的虚字衬句,增加了歌唱的趣味。整首民歌行腔简洁单纯,每字一腔,正是童谣的基本特征。上乐句6小节,在Sol(5)与Mi(3)的六度范围内展开。下句音区略降,音域扩大,在Re(2)与高八度Re(〓)之间,句幅延伸到8小节。尽管上下句结束于同一个音,似乎接近于平行关系,但从它们的音区、音域、音调等形态来看,具有明显的对比性。从音阶调式的逻辑来说,Sol(5)音应该是旋律的中心,而实际上,它的上句主要是围绕“Re”(〓)进行的,下句是围绕“La”(6)进行的,这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民歌中是普遍存在的;民歌音调中的“逻辑中心音”与“实际中心音”的关系,表面看是一种矛盾,实际上,它是对调式色彩的补充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