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知识认识影子
1.小班科学教案观察影子,初步发现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着自己和其他幼儿的影子,玩得不亦乐乎,我上前问他们:“你们在追啥啊?”孩子们回答:“影子啊”我再问:“你知道影子怎么来的吗?”孩子们一脸疑惑地摇头,于是就设计了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找影子、藏影子、做手影游戏等活动,让幼儿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2、要求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木偶、投影仪、胶片、彩笔。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找影子
1、木偶影子表演
教师在投影仪上操纵木偶小猴,使小猴影子做出各种动作。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小猴的影子在干什么?
2、幼儿找影子。
小朋友看看,墙上有小猴的影子,你们也出来找找自己的影子。(教师拉上窗帘,开灯,然后放音乐,幼儿找影子)
告诉我,你们的影子在哪里。让你们的影子表演各种动作,看哪个影子的动作最优美。(幼儿表演各种动作)
刚才,你们的影子在干什么?影子怎么也是会跳、会走的?
小结:影子真好玩,我动他也动,我做什么动作,它也做什么动作。
(关灯)咦,影子呢,为什么影子没有了 ?(开灯)为什么影子又出来了?(再开灯、关灯)
小结:影子跟亮光有关系,有亮光,影子就出来,没有亮光,影子就没有了。
二、藏影子。
我们来做藏影子的游戏,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来找。想一想,怎样藏,老师才找不到你的影子。(幼儿藏影子,教师找影子,被找到影子的幼儿站在一边)
(问没被 找到影子的幼儿)我怎么没找到你的影子?你为什么藏在这里?
小结:亮光照不到的地方,没有影子,所以老师就找不到了。
游戏玩两遍。
三、做手影游戏。
今天,老师青睐一个表演家,她会做各种手影游戏。(老师表演手影游戏)
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哪个小朋友也会表演?(小朋友用木偶或者手影表演)
说说你表演的是什么?
小结:在亮光下面,可以做各种影子游戏。
三、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影子。找个好伙伴做做有趣的影子游戏吧。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贴近他们生活,深受孩子们喜爱。
2、本次活动,目标设置得当,尊重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跳跳就能达成新的认知目标。
3、本次活动过程井然有序,过渡环节自然,消除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
4、在教师找幼儿影子,幼儿找其他幼儿的影子环节让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充分的互动了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
5、在找影子环节,让幼儿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2.幼儿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 影子是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影子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生活中是新观念的体现,本活动意在让幼儿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通过让幼儿亲自实验发现影子的秘密,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丰富幼儿对影子的进一步认识。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积极有兴趣的探索有关影子的秘密
2、引导幼儿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活动,自己探索发现“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3、使幼儿通过伙伴间的交流对影子的形成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提升
活动准备:室内暗光布置,手电筒或照明灯人手一个,部分动物玩具、塑料玩具、透明和不透明的画、带颜色的图片,长方形的纸盒一面开口,并在上、左、右设有长方形的口
活动过程:一、开始:手指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
师:小朋友看,除了我们的手指在做游戏还有谁也在做啊?引导幼儿说出手指的影子,小朋友还见过别的东西的影子吗?你都见过什么的影子?幼儿自由起来说自己见过的影子
师:小朋友见过这么多的影子,那谁知道影子到底是怎么来的?
讨论:分组交流自己见过的影子,调动每个幼儿的已有经验,讲出自己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影子。
(评析: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对影子的兴趣,从中不断的交流探讨)。
幼儿自由起来说影子是怎么来的
师:刚才说了那么多关于影子的秘密,小朋友们想不想亲自去找一找影子的秘密呢?
二、基本过程:动手操作,感知影子
1、观察:幼儿拿出手电筒和玩具分组作影子的实验,看看发现了什么?(教师参与其中)
师让幼儿到灯光前自己选择各种动物玩具演示,发现光与影子的关系。
2、引导幼儿拿手电筒照玩具和手,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影子与物体和光三者的关系。
教师可引导幼儿: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在墙上——没有影子,用手挡在手电筒的前面的时候,——手的影子就会出现在墙上,关上手电筒光没有了——墙上就没有手的影子了,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发现的影子秘密,教师小结:当有物体挡住光时才会有影子,影子是随着光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
(评析:实践出真知,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
3、引导幼儿了解有光才会有影子:只有在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时才有影子,这是产生影子的二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启发幼儿发散:还有什么样的“光”能照出影子,如太阳光、月光、灯光、烛光等。
4、添画影子
师:有一只小猫找不到它的影子了,它的影子在哪儿呢?教师用蜡笔添画小猫的影子,三个不同方向的光照在小猫身上,其影子的位置也不同
幼儿为物体添画影子(将玩具或实物画在纸上,画上太阳光),师和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检查添画的有无错误
5、播放有关影子知识的录像:影子的形成,了解影子的形状、长短是随着光照方向的变化而变化的,影子和光的照射有着密切的联系----光的位置变了影子就变了:
3.关于影子的知识
1.什么是影? 光线以直线形式传播,光源前方的物体档住了光,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形成了叫做影的黑暗区域。
我们之所以看到这片区域是黑暗的,是因为光不能到达遮挡物体的后面,不能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 一个物体可以投出不同形状的影子。
物体靠近光源时,影子较大,因为物体档住了大量光线。当物体逐步远离光源,影子也逐渐变小,因为物体档住的光线减少。
如果转动物体,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影子。 影子的边缘可能清晰,也可能模糊。
当物体靠近影子投向的地方,如墙壁,边缘就清晰可见。当物体远离影子投向的地方时,边缘就变得模糊。
有时影子的中间部位比边缘要暗,中间部位叫做本影,颜色较浅的区域叫做半影。当光源较大时,会出现这种影子。
要使影子各部位同样暗,光源必须要小。 室外的影子取决于天气情况。
在晴朗无云、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影子清晰而且暗。当天气多云而且灰蒙蒙时,就很难看到影子,因为太阳光被云中的微小颗粒分散开,向许多方向发射,这意味着影子比平常要亮,因此不容易看到。
2.人类对影子的应用 从古代开始,影子就对人类很有用。影子的移动有其固定的模式,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影子的大小和位置。
当地球绕轴转动时,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太阳的照射。山、树和建筑物等都有影子,但影子的位置在一天的时间里不断变化。
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从物体的一侧移到另一侧。清晨和傍晚时分,空中的太阳较低,这些时候的影子比较长。
中午,太阳高挂天空时,影子较短。古代人发现可以用条状物标示时间的流逝,因此就发明了日晷,让人们知道当地的时间。
3.影子的颜色 影子的颜色取决于影子投射处反射的光线,再扣除被物体挡去的光线。例如白色的墙壁,是因为墙壁反射了白色光线(事实上白色光包含各式各样的颜色),因此看起来是白色的,当部分白色光线被物体遮蔽后,物体投射在墙壁的光线变少了,因此影子的部份看起来就比原来的墙壁暗。
如果物体是选择性遮蔽光线的话,那么影子便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而非单纯的亮度变化。至于如何选择性遮蔽光线,有两种可能,第一是物体本身是选择性透光(例如彩色玻璃),那么便会改变影子的颜色。
第二是光源不只一个,而且颜色不同,物体只遮蔽部分颜色的光源,例如环境中如果有红光及绿光两种光源装设在不同位置,那么同一个物体便会因为遮住不同的光线而投射出红绿两个不同颜色的影子,至于没被物体遮蔽的地方,因为同时受到红绿两种光线的照射而呈现黄色。
4.小学五年级科学太阳和影子怎么上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教学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作者:未知 来源:扬中市外国语小学 我要评论(0) 字体:大 中 小 点击:377次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的运动(视)造成的。
2、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到阳光和影子的关系。3、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上课时间:第一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
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4.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①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②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③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④记住自己站的姿势。
⑤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
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
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
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学生在画其他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1.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他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3.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4.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1.分发学生材料。2.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操作记录杆影。[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
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
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教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学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交流讨论:(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
5.科学小知识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在偶然的机会想到发明避雷针的: 富兰克林最著名的发现是统一了天电和地电,破除了人们对雷电的迷信。
在用莱顿瓶进行放电实验的过程中,富兰克林面对着电火花的闪光和劈啪声,总是禁不住与天空的雷电联想 起来,他意识到莱顿瓶的电火花可能就是一种小型的雷电。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必须将天空中的雷电引到地面上来。
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大风筝, 风筝顶上安上一根尖细的铁丝,又用丝线将铁丝联起来通向地面,丝线的末端拴一把铜钥匙,钥匙又 *** 一个莱顿瓶中。富兰克林将风筝放上天空,一阵雷电打下来,只见丝线上的毛 毛头全都竖立起来,用手靠近铜钥匙,即发出电火花。
天电终于被捉下来了。富兰克林发现,储存了天电的莱顿瓶可以产生一切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这就证明了天电与地电是一样的 。
在1747年,富兰克林就从莱顿瓶实验中发现了尖端更易放电的现象,等他发现了天电与地电的统一性后,就马上想到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将天空威力巨大的雷电引入地面,以避免 建筑物遭雷击。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一座大楼上树起了一根避雷针,效果十分显著。
牛顿被苹果砸死了,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生在西伯利亚。
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
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性。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
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
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
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
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
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5.9左右,而不是4.7。
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
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
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 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分类,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
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现在,我们知道,在人类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质都是由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本身在内。
可是,化学元素是什么呢?化学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所以,人们常说,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砖石”,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可以的。
然而,化学元素周期律说明,化学元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无关联的。这些事实意味着,元素原子还肯定会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这里已经蕴育着物质结构理论的变革。 终于,到了19世纪末,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放射性元素和电子被发现了,这本来是揭开原子内幕的极好机会。
可是门捷列夫在实践面前却产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这些发现“会使事情复杂化”,动摇“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感到这“将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规律的原因也许会被揭示”。
但门捷列夫本人就在将要揭开周期律本质的前夜,1907年带着这种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门捷列。
6.小学五年级科学太阳和影子怎么上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教学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作者:未知 来源:扬中市外国语小学 我要评论(0) 字体:大 中 小 点击:377次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的运动(视)造成的。
2、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到阳光和影子的关系。3、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上课时间:第一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
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4.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①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②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③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④记住自己站的姿势。
⑤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
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
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
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学生在画其他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1.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他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3.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4.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1.分发学生材料。2.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操作记录杆影。[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
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
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教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学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交流讨论:(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