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将军的传说流行于哪些地区?

《黑虎将军的传说》流传于茂汶羌族自治县沙坝黑虎乡一带。它歌颂了一个羌族的无名英雄,也解释了羌族悼念死者时披麻戴孝、全身着白习俗的来历。

羌族人民在封建社会里身受几层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以反侵害、反压迫为题材的传说,像《王特的故事》就描写了一位敢于和朝廷抗争,带领人民闹脱仓归土、脱土归州的民族英雄。故事的字里行间饱含着羌族人民的血泪,也记录了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传说叙事真实质朴,情感深厚,对人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体现了这些民族热爱故土、渴求和平安宁生活的真挚感情和强烈愿望。

《唐东杰布》是歌颂一个为藏族人民创建功绩的历史人物的传说。故事叙述早先藏族居住的地方,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上无桥梁。人们只有依靠牛皮船渡河,非常不便。有的地方人们背负物什,赶牲畜,都只能涉水而过,连牛皮船也没有。碰到涨水,常被汹涌的大浪卷走。唐东杰布决心在河上修建桥梁。他走遍西藏各地寻找资助。他的行动感动了吉尊卓玛(至尊渡母)神女,梦中指点他到雅隆穷结去请善歌舞的七兄妹帮忙。他与七兄妹到处表演歌舞,募集了足够的贤金,在群众的帮助下,沿河修筑十三座铁索桥。唐东杰布这一功绩为子孙后代所称颂,大家尊他为铁桥大师。

唐东杰布实有其人。故事通过唐东杰布修筑铁索桥,赞扬了他为人民解除苦难,不辞辛苦,“走遍西藏”,集资筹金的感人事迹。

白族《杀州官》的传说反映的是清康熙年间剑川人民的一次起义斗争。剑川州官夏一松无恶不作,激起公愤,终于爆发了以苏、杨两位老人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以黑布为旗,拿着锄头、钉耙、柴刀、斧头,从岩场箐直奔州城,杀进衙门,把夏一松砍成肉泥。清政府派兵进剿,扬言要“杀得剑川寸草不留”。后来白蛇围住清营,迫使清兵撤退。这一传说运用传奇手法来歌颂人民起义的胜利。

木必本是傈僳族荞氏族中某一家支的首领。明代后期(十六世纪中叶),因避战事,率本家支由滇西北澜沧江以东越江进入怒江地区。他的事迹反映在《木必的传说》中:为了惩治无恶不作的皇帝,召集穷人家造反。他在羊角上点燃松明子,赶羊群上山,满山遍野乱跑,制造兵马无数的假象,使敌人心惊胆战,不战而逃。皇帝不甘罢休,又派人捉拿他。他用炭灰把脸抹黑,假装哑巴,才得以逃脱。木必晚年时,嫉妒他的人设计暗害他,都被他识破。后来,有人用有毒的鸟毛插在他手上。木必发现自己已经中毒了,便对老妻说,他死后要保持坐的姿势,把琵琶放在他胸前,把笛子放在嘴边,还要捉来两只蜘蛛和两只蜜蜂。木必死了,仍然安详地坐着。蜘蛛在弦上做网,发出动听的音乐声。蜜蜂在笛管里“嘀哩嘀哩”地叫着。害木必的人怀疑鸟毛是否有毒,各自决定在自己的手上试一试,结果他们都被毒死了。

公元1801年至1803年,滇西北纳西族地区爆发了恒乍绷领导的各族人民大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斗争事迹却长期流传在人民口中。传说恒乍绷出生在澜沧江畔一个傈僳村寨,从小跟父母学武艺,箭术超群。还精通草药,为人治伤。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沙尼”。土司衙门的“千总”说恒乍绷自称“沙尼”,把“千总”不看在眼里,就用傈僳族人认为的最毒辣的办法来侮辱他,又假装请恒乍绷喝酒,表示赔礼道歉。恒乍绷喝得酩酊大醉,被“千总”关进监牢。三天后,傈僳弟兄来找恒乍绷,“千总”不让进门,说恒乍绷已经投诚了。群众不见“木刻”不信。“千总”威迫恒乍绷刻“木信”,他坚决不从。群众回寨子召集壮丁百余人,扛着长矛,拿着砍刀,杀进衙门救出了恒乍绷,恒乍绷又指挥弟兄杀了“千总”。

关于恒乍绷的传说很多,例如《开仓济贫》、《劫取四十驮》、《大战敢死沟》、《雨夜突围》等在傈僳地区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