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部大作《花木兰》在内地没有火花?

木兰上场了。果然,花木兰在中国的名声遭遇滑铁卢。

这种有备而来,可期而至的感觉是什么?因为迪士尼上映的《花木兰2》翻了一次车,此时的迪士尼已经开始刻意迎合欧美人的口味。

1花木兰的动画电影很棒,也是迪士尼拍的。这部花木兰动画电影在电影网站IMDB评分高达7.6分,烂番茄新鲜度86%,国内豆瓣网站也有7.8分。

直到迪士尼出品的《花木兰2》上映,迪士尼才开始了《变魔术》中花木兰的故事。奇幻元素/戏剧剧本层出不穷,精神中国人有了一些苗头,典型的美国价值观。口碑也是猝死,IMDB评分只有5.7,烂番茄指数0%,豆瓣评分6.4。好在当时国内互联网还不是很发达,没有引起什么大的轰动。

之后,迪士尼似乎将注意力从沉睡了65,438+00年的花木兰主题上转移开来,推出了“真人版”花木兰。结果国内外都喷了,只有宣传媒体舔。IMDB分,豆瓣4.9分,满分只有3.9%。

大咖云集,制作精良,前期宣传投入巨大。但观众还是不买账。归根结底,迪士尼没有用心理解中国文化。

在迪士尼眼里,木兰已经成为一个符合欧美人审美的女孩: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红袍子。

而且迪士尼对花木兰有着过度的理解,花木兰为父从军的故事成为欧美女性追求独立的风向标。为了顺应欧美的思维方式,他做了一系列的改变,抛弃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让自己的电影在当地流行起来。

与此同时,迪士尼似乎没有注意到中国人所熟悉的木兰诗。从木兰诗的历史和木兰的典故来看,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木兰其实是为父从军,反抗匈奴,是一个万人敬仰的巾帼英雄。然而在电影中,却违背了花木兰的本义。

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一开始,我们的小木兰活泼好动。那时候女孩子练武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木兰的父亲很着急要娶她。

但是,一次次结婚,都是因为木兰的性格失败。

训练的时候说怪物升级,女扮男装不多。

之后,女巫莫名其妙地看上了木兰,并让木兰温柔的首领去刺杀皇帝。

结果心软的领导想单挑(不知道为什么),皇帝真的同意了,然后...他被捕了。

决战自然是木兰开启了无双模式,救了皇上,然后和一个不知名的同事谈了恋爱。

吐槽:在人物塑造上,巩俐皇后被设定为女巫。但是,这个人物太单薄了。从出场到死亡,作为观众的我,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想笑。说实话,我还是很喜欢巩皇后的演技,尤其是《汉尼拔崛起》里,巩俐那么漂亮,演技也很出色。

其次,花木兰身上有一种“气”。你想谈谈龙珠吗?在古代的任何时候,都没有“气”这个东西。影片中对“气”的解释是“宇宙万物统一于气,人也是由气而生,但只有一颗纯净的心才能凝聚人。”看似合理,但最终并没有一个关于“气”的现实说法。

说实话,我不喜欢说这部电影里每个人的演技。毕竟这部剧的主角和配角都可以自己搞定,甚至一个人可以撑起一系列电影。我们不想谈女权、政治等问题,还是谈谈电影的剧本吧。

花木兰能够斩获365,438+000万票房,但他也能够置身事外。同样出于迪士尼,当时的花木兰并不了解中国文化,但他对人性有着明显的尊重,他能直接表现出花木兰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拘泥于淫秽。

我们不问外国人对外国人了解多少。其实我们只要尊重中国的文化就好了。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做适当的改变,我相信口碑肯定比现在好很多,即使特效少了,演员不知名,我相信观众也会买账。

其实有很多作品是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尊重而制作的,比如索尼今年的独家大作《对马岛之魂》。说真的,如果我不查的话,我会以为《对马岛之魂》是日本人写的。

吸盘冲床其实在开发对马岛之魂的时候很慌张。幸运的是,吉田平绣给了他们支持。在研发过程中,大量参考中日韩等历史,最大程度还原游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