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的忧国思想凝聚成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原诗:
《蜀相》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释义: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扩展资料: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一联啊,一问一答,看似平平常常,其实气度不凡。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看“丞相”、“寻”和“柏森森”三个词。
丞相有什么特殊意义呀?要知道蜀汉自然只有诸葛亮一位丞相,但整个三国却不止诸葛亮一位丞相吧?诗人不说“蜀相”而直接说“丞相”,意味着什么呀?意味着在杜甫心目中,三国时期虽然英雄辈出,但是只有诸葛亮才是真正的丞相,就有一种特别的推崇和特别亲切的意味,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小视三分,抬高诸葛”。
那杜甫这种抬高,当然有尊蜀汉正统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对诸葛亮个人的敬仰,一个“丞相”已经体现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特殊的地位了。那“寻”字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寻”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寻找,它还隐藏着精神意义上的追寻。
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李清照《声声慢》一开篇那个“寻寻觅觅”,或者说当代流行歌曲里头所谓“千万里,我追寻着你”。那既然是“丞相祠堂何处寻”,一个“寻”字,就意味着这不是一次随意的春游,而是一场虔诚地拜谒。
那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下一句也就不难理解了?所谓“锦官城外柏森森”,一方面固然是回答了武侯祠的位置,是在锦官城,也就是成都城外那个苍苍翠柏掩映之地,另外一方面他也讲了武侯祠的精神气象。什么气象呢?就是“柏森森”。
要知道柏树可不是一般的树木,它苍劲伟岸,经冬不凋,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派,那这种庄严肃穆,不正是诸葛武侯的精神写照吗?所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开篇就以一个远景镜头勾画出武侯祠的整体气韵,同时呢,又形成一个浓重的情感氛围,起得堂皇庄重,让人肃然起敬。
百度百科——蜀相(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