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三)情感与态度: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过70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烛之武退秦师》***有4个段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2个自然段: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课文赏读

 (一)朗读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说退秦师——迫晋撤兵

 1、先看结果:

 2、追根溯源:

 (1)(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

 小结: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2)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艺术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烛之武,面对大国的国君,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度;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他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出色地完成了劝说使命。

 三、拓展延伸——委婉劝谏知多少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触龙说赵太后》

 劝谏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讽谏。

 触龙用对比的方法,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是借燕后之事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比爱燕后更爱长安君。触龙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并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从而否定太后“(爱燕后)不若长安君之甚”。可见触龙强调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不过是作为陪衬,其真实意图还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反而会把他的前途给葬送了。如果目前能使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他就不是只享受特权而不付出代价的人,也算对赵国有了贡献,将来就能立住脚跟,可以“自托于赵”了。这才是真正为自己最疼爱的孩子做出的长远打算。触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顺利地完成了劝谏的任务。

 四、本课验收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君知其难也

 B.***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本文选自《 》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 》 《 》合称为“春秋三传”。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名校学案》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