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谷」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以机器人和仿生人为题材的游戏和电影作品层出不穷,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深思。
但是在接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看起来极其逼真的机器人,非但没有让我们感到亲近,反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不仅如此,诸如微笑的狗、玩偶,以及网络上出现过的一种巨型树懒在地上爬行的视频图片也会让我们产生类似的恐惧——“恐怖谷”的概念也因此进入了大众的视线。
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所谓的“恐怖谷”是什么。
1,恐怖谷的概念
“恐怖谷”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延奇(Ernstr Jentsch)在1906年的论文《恐怖谷心理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无法做出选择时的不确定性形成了恐怖的来源,比如当人无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时,可能会产生恐惧。
弗洛伊德在他的论文《恐怖谷》中把恐怖谷解释为恐惧、死亡和日益增加的焦虑。
他认为,恐怖谷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渴望超越死亡,实现永生。机器人或蜡像就像人类对自己的再造,但这个“另一个自己”让人类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从而导致了恐怖谷。
日本机器人专家森郑弘在日本能源杂志1970发表文章《恐怖谷》,提出了人与机器人交互过程中的恐怖谷效应。
他认为,机器人的外貌和行为越接近人类,人越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
但这种正面情绪达到一个高峰后,随着相似度的提高,人们会对机器人产生可怕的感觉,形成所谓的“恐怖谷”;
当相似度继续上升到更接近人类的水平时,人们会再次对机器人产生积极的感情。
有学者让134名成年人在虚拟社交网络上与不同的头像进行互动,发现那些介于真实头像和卡通头像之间的头像也让受试者感到明显怪异。
2.恐怖谷效应的原因。
关于恐怖谷效应的解释众说纷纭,其形成不仅仅是机器人本身造成的,还与人类复杂的认知过程有关。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有学者认为恐怖谷效应是一种进化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对潜在死亡和疾病威胁的反应。人类之所以害怕看起来像人但不是人的东西,可能是因为它们让人想起死亡,进而引发人类保护自己的本能,产生恐怖感。
从认知加工的过程出发,很多学者认为人类对与自己高度相似事物的恐惧可能源于日常生活中对认知判断混乱的恐惧,也有学者将其解释为人类对新事物(如人形机器人)存在不确定的分类边界(即无法判断自己是机器人还是人类)的认知知觉状态。
另一种解释是“与预期相反的假设”。
有学者指出,人类本能地将外部世界的事物与自身进行比较,倾向于推测外部事物具有生命,从而帮助人们更合理地理解和解释它们。
这种将人工智能拟人化的倾向也被称为“伊琳娜·卡普泰罗娃效应”(Irina Kaptelova effect),它使人们不自觉地赋予机器人“人类的认知和情感”,并使人们期望机器人的行为更像人。
当最终表现与预期不符时,就意味着我们所感知的信息或进一步验证得到的结果与最初通过视觉观察到的被观察对象的预期相反,这种感知悖论也会导致恐怖的产生。
参考资料:
1,杜。恐怖谷效应分析[J].云南社科,2020 (03): 37-44+187。
2.粉丝云岫。恐怖谷理论与动画电影中的现实人物[J].当代电影,2014(06):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