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树立全民国防意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的国防意识在逐渐淡薄.忘战必危,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思想:增强尚武意识,积极参与国防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始终关心国家安危;增强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要增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就要拥有强大的国力,包括雄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与此同时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在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和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就得让全民认识国防和关注国防,最终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为此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在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重要的意义。
(一)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意识的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深刻的国家认同感,强烈的国家自尊心,积极的国家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它的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深刻关注。离开了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爱国主义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爱国主义精神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国防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爱国主义精神所体现的为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强烈责任感,正是国防意识在新时期的重要表现。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国家是构成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主体。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是二个主权国家的基本要求。由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其他动乱因素的存在,战争仍然是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50年间,新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但真正的和平并未实现。由于过去的战争、动乱或其他原固,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仍存在分裂状态,因此,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完整统一,是国防意识在新时期的重要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最深厚的思想基础,莫过于国防意识。正是出于对国家的强烈感情和责任感,才能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才能踊跃投身于保卫国家的伟大斗争中去。
首先,国防意识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乃是作为爱国义重要基点的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和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千百年间一国***同地域的生活,使国民形成了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人们对***同建设祖国河山,对祖国的语言、传统、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依存关系。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对国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参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心,都使国家内部形成了很强的认同意识。国防意识正是在这种认同意识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促成国防意识形成和强化的动力,是爱国主义精神中的强烈的国家自尊心和积极的国家自豪感。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个国家都希望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尊严。这种自尊心,既是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它要求国民必须自觉地维护国家尊严,为此宁可做出牺牲,也不能去做有损于国格的事情。它还要求其他国家尊重这种尊严,决不允许任何他国侵犯与亵读、国家自尊意识是推动人民维护国格的强大力量,是促成国防意识形成和增强的内在动力。同时,当一个国家的人民,认识到本国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所特有的优越性,体验到本国的生存发展能力,取得了国家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看到国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和价值时,便会产生对国家进一步生存和发展能力和光辉前景的确信。这种肯定的、积极的、充满感情的自信心,也将对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产生强烈影响。它可以使人民产生坚定的豪迈情绪,激励人们去为祖国争取更大的成就,吸引全体国民与祖国荣辱与***、生死相依。
再次,促成国防意识形成和增强的约束力,来自于自觉的爱国义务感:自觉地从属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是任何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社会身份之一。为了国家的利益,根据国家的要求而承担一定的使命与责任、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是每个国民都应具备的道德行为。
无疑,国防意识的形成与强化,始终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有史以来,还没有哪一种精神现象,可以先象爱国主义精神那样对国民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强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只有当人们具有了强烈的爱国激情,才会有强烈的国防意识和投身于国防的爱国行为。正因为爱国,才有马援“好男儿当为国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的气概;正因为爱国,才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正因为爱国,才有岳飞“待从头,收拾旧河山”的雄心。古在今来,出于爱国之心而视死如归,保卫祖国的英雄,何止千千万万!爱国主义精神实在是国防意识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期强化国防意识的必然要求
重视国防则国存国安,轻视国防则国危国亡。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呼声。当前,我国正处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在经济上,我国存在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成分,这就决定了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差别。因此,一些城乡役龄青年有时不能自觉自愿地为国防建设尽应尽的义务。在政治上,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但这种民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一些人还缺乏为国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我国保证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一些人还不习惯于按照法制的规定履行包括国防在内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占主导地位,但一些人的封建意识、小生产意识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一些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和缺乏民族自尊自信,甚至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也会对国防意识产生着消极影响。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政策的推行,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也将导致一些人丧失应有的警党性。缺乏应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些人国家利益淡化,战备观念不强,缺乏保密意识:有的甚至不惜出卖祖国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因此,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提高全民抵御外敌人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自觉性,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爱国主义既是国防意识的核心内容,又是形成和强化国防意识的思想基础。新时期强化全民国防意识的紧迫任务,就是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只有大力弘场爱国主义,才能使人们不致因和平环境而丧失应有的警觉,才能引导人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服从国家的安全需要,积极投身于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三)广泛进行国耻教育是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的必修课
历史是一面镜子。牢记历史教训,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课题。国耻教育,是国防教育的必修课,往往可以收到其他教育内容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这种体会,一个人对自己所受的耻辱要比得到荣耀刻骨铭心。这种刻骨铭心一旦有了条件,便能转化为巨大的力量和坚不可摧的意志,继而再转化为变革现实的物质能量。“知耻而后勇”,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进行国耻教育,把遭受外族侮辱蹂躏的历史讲给青年人和公民,可以唤起人们沉重的历史悲剧感,从苦痛中痛定思痛,激发出爱国热情。总之,牢记国耻,可以摧人奋进;遗忘前耻,则可丧失内在动力。深入进行国耻教育,对促进民兵、预备役人员把爱国主义情操转变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把昔日的国耻化为现实的工作动力,是十分必要的。
进行国耻教育,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年轻的干部和民兵采说,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从英帝国主义打响南中国海的第一发炮弹算起,至今已有150年之久,从最后一个日本鬼子被赶出中国,也有半个世纪。这么长的时间,对于民族遭受的耻辱许多人淡忘了,对年轻一代则成了“久远的故事”,然而忘记国耻,对一个国家来说又是一件非常危险而可怕的事情。特别是我们过了40多年的安定日子,和平鸽、橄榄枝挡住了人们的双眼。进入商品经济以后,金钱利益又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有些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漠不关心,爱国热情有所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对国民进行国耻教育更显得十分紧迫了。
一是讲清重大事件,铭记前耻。国在历史上遭受外敌侵害,一言难尽,从19世纪中叶到抗日战争结束的百年间,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侵略者践踏过我们的国土,抢掠过我们的财物,屠杀过我们的同胞。悉数列强的侵略事例,恐怕很难说清楚,这需要抓住重大事件,分清历史脉络,进行教育。像签订不平等条约,租借割让中华国土;像赔款“赎还”,掠夺勒索我国钱财;像烧杀抢掠,屠杀我无辜平民等。特别是“火烧圆明园”、庚子年间的“巨额赔款”、丧权辱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南京大屠杀”等重大事件更需要讲清讲细,引导全民牢记国耻。
二是分析历史原因,汲取前耻。讲述国耻不能只泛泛讲事实,而要联系历史背景,分析造成国耻的政治、经济、国防等原因,有条件的还可以搞些讨论会、报告会等,帮助全民认识落后就要挨打、贫弱不能独立、无兵不能强国的基本道理
三是联系改革现实,借鉴前耻。中国近代遭受耻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清政府奉行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的政策。要富国强兵,走富强之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国耻教育要紧密联系好改革开放的现实,认清楚借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强同外国合作,对我国经济腾飞的巨大作用,从而引导全民坚持大胆改革,积极投身改革,建设富强的中国。
(三)加强未成年人国防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国防意识符合当代发展要求
现在未成年人的国防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普遍没有成年人强烈,国防常识比较匮乏,未成年人的国防教育亟待加强。加强未成年人的国防教育,要牢牢抓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重要环节。
以家庭为基础抓好未成年人国防教育。志趣和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家庭要把国防教育列入未成年人的志趣和习惯培养。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志趣和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家庭历来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家长可以多陪同未成年的孩子参加一些诸如唱国歌、升国旗、看革命题材影视剧之类的活动,让他们在了解国情、了解历史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培养民族精神,树立国防意识,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以学校为主抓好未成年人国防教育。多年来,尽管学校一直都在搞国防教育,但教育当中存在“远、大、虚”的问题。“远”是指不贴近未成年人,“大”是指不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虚”是指不贴近未成年人的实际。远的结果是,老教化搞的多,让未成年人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大的结果是,大道理讲得多,让未成年人觉得非“凡夫俗子所能为”;虚的结果是,填鸭式理论灌输多,让未成年人觉得既不乐于接受、又难以消化。所以,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学习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在尊重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断探索未成年人国防教育的新路子,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国防教育。
以社会参与为依托,把未成年人国防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一是要多创作和引进一些吸引未成年人的国防教育节目或内容,多提供一些关于国防教育的信息资源、公益广告,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让未成年人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国防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二是整合国防教育载体,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和少先队等各种组织,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国防教育基地,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信息管理,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生存状态,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未成年人国防教育活动。三是依法治理与未成年人国防教育精神实质相背离的违法行为,处理好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四)要在创新国防教育中培育全民国防意识。
创新是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发展的动力。必须着眼新形势对全民国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在新的起点和新的层次上培育全民国防意识。其间,应注意区分层次抓教育,如把国防教育引进地方党校,帮助党政干部认清国家怎样支持和保障国防建设;把国防教育引进大中小学课堂,帮助青年学生认清怎样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同时把预备役民兵的国防教育抓深抓实,着力强化职能意识,提高打赢能力。还应注重运用社会资源抓教育,充分利用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博物馆等教育场所,开展主题鲜明、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国防教育,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氛围。
国防实践需要国防意识的强力推动,国防意识要靠国防实践来深化巩固。新形势下深化国防实践、增强国防意识,着眼点就是要引导公民把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成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着力点就是要集中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切入点就是要突出抓好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
(六)要在严格国防执法中强化全民国防意识。
近些年来,我国国防立法步伐大大加快,但国防建设领域执法力度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执法监督人员严格执法监督的思想基础不扎实;另一方面,国防执法涵盖面广,协调和执法的难度大。因此,军地执法监督机关和人员应强化从严执法意识,按照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在国防执法监督中的职责;国家权力机关、政府部门和军事机关在各项国防执法监督活动中应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形成国防执法监督的合力。
(七)要在推进国防建设中升华全民国防意识。
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工程,属于国家战略行为。光靠某个公民、群体或某级职能机关的国防意识作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把广大公民的国防意识升华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有力地推进国防建设全面发展。同样,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以更大力度、更大作为地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就能更好地激发广大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随着国防意识的提高,我们的国防建设就应主动跟进、积极延伸,切实为保护和拓展国家利益提供安全保证,使广大公民懂得国家利益之所在、国防建设之重要。应紧随综合国力增长提升国防建设地位,真正实现由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转变,切实加大国防建设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建设机制,使广大公民从政策导向上增强支持和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应坚持走科技强军、科技兴防的发展方针,加快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广大公民在参与国防建设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高综合素质。应坚持走群众路线建国防,可在公民中广泛开展“我为国防献计策”活动,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和民间资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作用,努力形成人人爱国防、人人建国防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