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长江是什么职业
翁长江
翁长江,男,汉族,196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自幼习画,主攻写意人物画、山水画。现供职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曾应邀为文化部、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外交部等单位作画。作品被国际、国内多家美术馆和个人收藏。主要作品:《华山图》《读书图》《踏歌图》《纳凉图》《春牛图》《祖母闻铃》
中文名:翁长江
民族:汉族
出生地:黑龙江省林口县
出生日期:1961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踏歌图》《华山图》《读书图》《春牛图》《祖母闻铃》
个人简介
中文名:翁长江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黑龙江省林口县
出生日期:1961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踏歌图》《华山图》《读书图》《春牛图》《祖母闻铃》
基本信息
艺术简历
1987年在厦门画院工作,作品《华山图》、《读书图》参加“八闽名家书画大展”在厦门、香港等地展出;
1988年作品《踏歌图》参加“全国金龙杯书画大奖赛”,与西安画家王西京同获一等奖;同年,作品《春牛图》获“牡丹杯书画大奖赛”优秀奖;
1990年应邀参加甘肃画院成立典礼,并与各地名家同赴敦煌写生;
1991年作品《纳凉图》参加“首届旅游书画艺术节”获优秀奖;同年10月应邀为中南海作画一周;
1993年作品《春牛图》获“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华当代文化精粹博览会”佳作奖;
1995年6月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个人画展;
1997年作品《祖母闻铃》获“迎97香港回归中国书画作品大奖赛”优秀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8年7月作品《纳凉图》参加统战部、文化部主办“庆香港回归一周年名家书画作品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9年作品《春牛图》参加“纪念张大千诞辰一百周年华人名家书画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0年论文《腹有大道,胸无成竹》参加“上海陆俨少学术研讨会”。
2004年应邀赴埃及开罗举办画展。
2008年参加北京奥组委组织的“和谐中华迎奥运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大展”获金奖。
2009年应邀出访土耳其,被土总统居尔接见并为其画像留念。
2011年应邀赴加拿大温哥华参加世界华人新春书画展。
“中蒙画家画展”在乌兰巴托开幕
新华网乌兰巴托5月22日电(记者石永春)由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蒙画家画展”22日在乌兰巴托开幕,画展***展出中国画家翁长江和蒙古国女画家乌英嘎的58幅作品。
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孟树德在开幕仪式上致辞说,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画种的美术作品在此相遇,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画展为期4天。参展的翁长江向观众介绍了他近20年的30幅代表作。他说,中国的传统绘画以线为主,是写意的美术。中国画构成形象用的多是线条,画家必须注重精神层面上的修行,然后随心所欲放笔直取。中国画以得益得趣为最高境界,追求自然天成的意趣。而西方油画则以面为主,是写实的和具象的。油画构成形象的手段多是明暗,比较注重肌理效果和视觉效果。
与翁长江一同展画的是蒙古国著名女画家乌英嘎,她有28幅代表作参展。两位画家以睿智的观察、精湛的笔锋、满腔的热情,勾勒和描绘了自己热爱的自然景象、风土人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中蒙艺术家交流会
中蒙艺术家交流会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人民网乌兰巴托5月25日电(记者霍文)中蒙艺术家交流会25日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国著名画家翁长江、蒙古国文化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布仁道尔吉以及蒙艺术界同仁、艺术学院师生、媒体记者等参加。
交流会上,翁长江向与会者介绍了他对绘画艺术的看法,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翁长江表示,他崇尚老子的道家思想,他的绘画与人生态度始终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翁长江还为与会者现场作画,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布仁道尔吉院长表示,蒙中两国艺术界举行艺术交流活动有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对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交流活动表示感谢。
当日,于5月22日开幕的“中蒙画家作品联展”活动圆满结束。
画评
妙在出世与入世之间
——读翁长江的写意中国画
作者:黄鑫(中医古籍出版社)
看翁长江的作品,能令人产生许多思考。翁长江的画,一方面意境十分悠远,超尘脱俗,十足地表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不离人间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息,令人读之亲切,一见如故。作为一个艺术的旁观者,我认为,做到这些,便是很好的作品。欣赏其画作,有这样几点感受:
一、禅意十足
美术作品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在西方人眼中,是构图,是造型。从古希腊、古罗马美术作品到西方近代各美术流派,强调的都是结构,首先追求形似。他们在这方面做得也真是非常突出。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无不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并且随着数学、光学的发展,这种结构也在变得越来越发达。有的雕塑,惟妙惟肖,与真人真物并无差异;有的油画,形态毕现,堪与摄影媲美。中国艺术,包括中国画强调的是境界,是意境,是画中的诗意与诗中的画意。即使是工笔画,在形似方面也与西方艺术有较大差异。这是两种文化不同的追求导向。
中国的诗画皆追求意境。对于中国画来说,大家公认的最高意境,就是所谓禅意。禅,本是一个佛教名词,大致相当于“觉悟”的意思,涵义十分丰富又很难确切表达,大致有看淡名利、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服从自然法规、不强求、不贪心、不妄想等等意思。中国人生活的许多领域,都追求这种境界,如听古琴、品茶、做诗、写书法,实际上都在追求这样的意境。如做诗,中国人推崇清丽脱俗的抒情诗,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样的句子,都是千古佳句,而注重情节的叙事诗则不被看重;欣赏音乐,古铮、琵琶、古琴,被视为高雅,而锣鼓三弦这样节奏感很强、很的气势的乐器则只能流传于下层社会保险;连喝茶也是如此,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口味青涩的绿茶,并且决不会象西方人那样,把奶、糖什么的一古脑混在茶水里。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品位。
看翁长江的画,令人感到一股悠远的禅意,产生许多联想。那些遗世独立万古青山,那些千年流淌的寂寞山泉,那些心在尘外的高僧名士,令人内心震撼。本人初见到翁长江的山水画和人物画,首先想到这两句诗:“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清更新”,对,就是《西游记》中唐三藏在木仙庵与“四老”清谈时所做的诗句,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股清凉之意。禅,就其渊源来说,是从印度传来的。但并不是说在此之前,中国人就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而是说,正因为它切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佛教在能在中国在为流行。
翁长江画中的禅意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不是故意显示出来的。他的作品中,以佛教为题材的很少,但无论哪种题材,都流露出浓郁的禅意。这说明,这种境界,是作者心中固有的。
翁长江的画面构图,也都体现了这种追求。中国艺术最可贵之处在于强调虚实结合,特别是重视虚心。虚,能够给人以联想的空间,从而“无中生有”,产生出许多实来。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天使一定要有一双翅膀,巫婆一定要站在飞毯上,或者骑一把扫帚,否则就不能飞翔在天上,而中国的神仙、妖怪都不需要这些,就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这超出了西方人的想象范围。翁长江的画里,常常有这种缥缈虚空的构思,也增加了画面的禅意。
二是力求传神
翁长江的画,以泼墨山水和写意人物为主。这两类题材,正是扬中国画之长。不求形似,但求传神,深得中国画之精髓。中国画不太讲究形似,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论画道: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的本质,庶几在此。过分追求形似的,不是艺术家,而是匠人。清代画论家沈宗骞尝论传神曰:“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由来最古。盖以能传古圣先贤之神垂诸后世也。不曰形曰貌而曰神者,以天下之人形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有不能相同者矣。”的确,一个人的神态、反映了其内心世界,是其天生气质、后天性格牢固凝结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特质。要想做到传神,除了熟练的技法外,必须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只要你“创造”了他,他就有自己的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你必须也他产生***鸣,才有可能准确地“传神”。
翁长江画了很多以牧童和牛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黄牛水牛,一头头憨厚有趣,牧童则有的顽皮,有的文静,个个可爱。翁长江童年时期曾经在田野放过牛。这对他日后创作以牛相关的画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他了解牧童的内心世界,也了解老牛的内心世界,因此才能传其画其心,传其“神”。翁长江笔下的牧童和牛,不是主人和动物的关系,而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牧童的喜怒哀乐、牛都看在眼里;牛的一举一动,也都影响着牧童。这种关系,既然不是主人和牲畜之间的驾驭奴役的关系,也不同于现代生态主义观照下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那种关系,说到底,是从人的长远利益出发,对自然的一种容忍。而翁长江笔下的牧童与牛,则是一对伙伴之间的关系,是牛郎和牛之间的关系。
翁长江所画的一些世外高人,也都让人觉得那么亲切自然。说起来,还是因为作者与他的描写对象存在着精神的***鸣。翁长江此人,给大家的印象便是才情内敛,性情敦厚,原非投机之人。画家内心清静,善绘清净之人,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他所画的山水,也给人以清净之感。其山莽莽苍苍,幽气逼人;其水澄澈如练,震人心魄。中国古代论画,讲“八格”,“凡画有八格:石老而润,水净而明,山要巍峨,泉宜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也。”说到底,都是一个清幽。不是清幽之人,难传清幽之神。
三是构图讲究
翁长江的画,画面很美。认真品味,发现他很讲究构图。
虽然构图不是中国画最本质的东西,但现代画家不可能不从西方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中汲取营养。即使你没有看过外国人的艺术理论,甚至不看外国人的画,只看中国人的作品,你间接里也必然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翁长江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画,虽然很写意,比较夸张,但这都是在具备基本构图能力基础上的写意、夸张与变形,并不让人觉得别扭。这是一种充分汲取西方美术营养基础上的自觉。讲我始终认为,这一点,讲究构图,是现代画家超越古人的一个重要标志。艺术,就是在相互交融、相互学习、相互汲取营养的过程中发展的。只要失去中国画的魂,追求构图绝对弥补了中国画的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是一种形似基础上的变形,而不是本来就画不象。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四是不离生活
翁长江的画虽然意境悠远,风格清幽,但仍颇具生活情趣,充满人间烟火气息。他的大部分题材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而不是闭门造车玄想出来的,这从他的作品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来,如《纳凉图》、《山居图》、、《农家图》、《山村清话图》等等。那些以牧童和牛为题材的画作就更不用说了。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艺术家的经验之谈,也是千古不刊之论。有许多现代派的艺术家反对这个,而强调艺术要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当然也有道理,但你那个内心世界,还不是来源于生活?
如果说其悠远的意境、清幽的风格,反映了作者出世的一面,那么其浓重的生活气息就反映了作者入世的一面,热爱生活的一面。妙在出世与入世之间。
欣赏翁长江的作品,稍稍令人觉得遗憾的是,其题材还是不够广泛。主要以人物和山水为主,反复磨练。这样虽合精益求精之道,但毕竟同样的题材太多,也容易雷同,会使人减少新鲜感。衷心希望画家行万里路,阅世间众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丰富创作的题材。
地铁里的风景线——翁长江写意国画欣赏
地铁六号线的开通,带给了北京的市民很多期待与欣喜。为了体验一把“传说”中的新站台、高速度,我和很多人一样,改变了惯常的出行方式,迫不及待地研究起了新的地铁线路图。尽管大部分电梯还没有启用,后续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但六号线内各个站台的不同设计,着实带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数日前,我与一位朋友乘坐六号线到朝阳门,从地铁西南口出来的时候,看到扶梯的南北两面墙上挂着不少展有国画的灯箱。当时我正赶时间,看到这些写意国画,也忍不住多瞧了两眼,一时只觉得眼熟,却记不起在哪见过。想必是为了装饰地铁,设计者布置了某些现当代名家的作品。正发愣,身边的朋友说了一句:“这都是一个人画的,还挺不错!你瞧瞧这印”我顺着他的指引仔细一看,翁长江,原来是翁老师的画!我这才回过神来,心下一阵欣喜,禁不住跟朋友聊起了这位画家。
翁老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他自幼习画,主攻写意人物画和山水画。我曾有幸见过翁老师一次,他虽身着西装,却有着一种清隽的文人味道——含笑少言,举止随性,跟他那温和聪颖的夫人卢泉元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对比。翁老师听说我是学美术的,还写过一些文章,似乎挺感兴趣,一上来便问了我很多专业上的细节问题。若不是肚里稍有些墨水,我差点没招架得住,但也因此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位艺术家的真诚质朴。虽然长我一辈,翁老师的举止谈吐间却流露着醇厚憨直,对当代艺术的态度与对自然生活的热情,也让人感觉出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性情中人。
而翁老师的画也如其人,挥洒老辣间又透着几分稚拙天真。我在六号线朝阳门站看到的就有翁老师二十余件写意画作品。其中如《华山下棋亭》、《山居图》、《燕山秋色》、《万山深处》等山水画作品,笔墨挥洒简慢酣畅,而山间小景人物的描绘与赭石、花青等色彩的点染,又让这些奇崛的山石透出浓浓的人情味。在这些作品中,我尤为喜欢的是那几件牧牛题材的作品。我们都知道,李可染先生爱画《牧牛图》,而翁老师的牧牛题材作品也颇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可染先生爱画春牛,翁老师则似乎对不同时节的牧牛题材都很感兴趣。朝阳门地铁的一件《牧牛图》,就画了一只耕牛伏在地上休憩,两个天真的孩子趴在一旁下棋的情景。尽管画中全然没有对环境的交代,我们也能从耕牛闭目休憩的疲倦模样,以及画中孩子穿着小褂、光着屁股下棋的情境中,感觉到夏日的气息扑面而来。还有一件《牧归图》,画了一个牧童头戴歪歪的草帽,披着小褂,举起胳膊,扬着藤鞭,似乎要赶在傍晚时分归家去。而旁边的耕牛亦步亦趋地跟着小主人,似乎非常理解小主人回家的急切心情。稚拙的笔墨间稍加情节和色彩的点染,满纸便流溢出了盎然的童趣。
在地铁新线开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知道原来翁老师的作品在很多新线的灯箱内都有展示,偶尔一见,只觉赏心悦目,心情着实随之明媚起来。我平时与精工细作的工笔画接触较多,深知工笔画要画好离不开耐心,而写意画的表达则更需要才情。据说,翁老师在28岁时已经同西安画院院长王西京一起问鼎“全国金龙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其作品酣畅峻逸的境界的确让人叹服。
我想,地铁中的这些作品不仅能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可能很多路人都还会有与我相似的感受——在首都生活的高压之下,地铁里的这道风景线,能让我们行色匆匆的步伐慢下来;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与工作之余,把紧绷的神经放松片刻。耕牛伏在地上不说话,它在告诉我们,慢一点,再慢一点,且随着牧童的脚步,扬起藤鞭,哼着小曲,慢悠悠地归家去。
文/蒋方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