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电影的起源
吸血鬼诺斯费拉图的巨大影响力很快就传到了大洋彼岸。这个时候,处于上升期的好莱坞,自然对一切有票房号召力的题材都持开放态度。1931年,美国导演勃朗宁根据斯托克的原著小说,将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故事搬上大银幕,也就是电影《吸血鬼》。这部电影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音的哥特电影。上映后也好评如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尤其是这部电影的主演贝拉·卢戈西(bela lugosi),他的吸血鬼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在他去世多年后,仍有人相信他是一个真正的吸血鬼。
兴起的哥特电影浪潮很快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打破。现实世界中的恐怖显然比屏幕上的恐怖可怕得多。在战时,人们在电影中需要的是精神慰藉和灵魂慰藉,而不是宣扬死亡和痛苦的哥特电影。
二战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复苏,电影业逐渐复苏,哥特电影再次被纳入电影创作的轨道。1958年,在德古拉小说诞生的英国,著名的吸血鬼伯爵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这是特雷西·菲舍尔拍摄的电影《德古拉的噩梦》。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吸血鬼形象。从这部电影开始,吸血鬼开始长着又长又尖的尖牙,一张嘴就会露出来。克里斯托弗·李的出色表现更是出神入化:五十多岁,高大英俊,两鬓斑白,举止端庄,表情既优雅又有兽性,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可以说,德古拉的噩梦建立了迄今为止哥特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标准模式。
从65438年到0959年,由法国导演乔治·弗伦奇拍摄的《没有脸的眼睛》成为第一部没有吸血鬼形象的经典哥特电影。这部采用黑白影像的影片,以精致的摄影、精致的画面效果、离奇的剧情让人过目不忘。特别是电影的诗意氛围赋予了哥特电影另一种全新的气质,极大地丰富了哥特电影的表现手法。但总的来说,从战后到80年代,哥特电影仍处于发展阶段,势头较弱,数量较少,影响较大的作品更少。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赫尔佐格在1979翻拍的前任莫瑙就是名作。赫尔佐格被称为“德国四大导演”之一。凭借克劳斯·金斯基的出色演绎,赫尔佐格版吸血鬼诺斯费拉图在50年后取得了不亚于毛瑙版的成功。
整个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电影是1983好莱坞出品的《欲望》。这部由托尼·苏格特执导,凯瑟琳·德纳芙和苏珊·萨兰登主演的电影也是关于吸血鬼的,但在这部电影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专利,而是女性吸血鬼才是主角。当然,在之前的电影中,也出现过女吸血鬼,但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这部电影彻底突破了现有的吸血鬼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优雅、迷人、危险的女性吸血鬼标准形象,也成为后人效仿的标准。后续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离不开《欲望》中塑造的模型。
直到20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哥特电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不仅在欧美,在全世界都是如此。1990年,一位名叫蒂姆·伯顿的导演找到了一位名叫约翰尼·德普的演员,共同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电影——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彻底拉开。作为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这部电影没有吸血鬼、巫术或宗教背景,但它也编织了一幅关于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美妙的黑色哥特式画面...才华横溢的蒂姆·伯顿将古老的哥特文化与当下的背景无缝融合,为哥特主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从根本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范围。蒂姆·伯顿逐渐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哥特电影大师,他和约翰尼·德普这对黄金搭档也配合得非常完美。断头谷(1999)是他们再次合作的结晶。这一次,伯顿出人意料地开始以巫术为题材,描绘了一首悲伤、苦涩而又令人难忘的世纪末哥特式挽歌。
《剪刀手爱德华》的成功坚定了好莱坞制片商投资哥特电影的决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古拉伯爵终于再次以黑粉色登场。这一次,好莱坞教父科波拉执掌魔镜。科波拉招募了一大批好莱坞明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跨越世纪的爱情故事。这就是电影《惊奇四百年》。《惊奇四百年》完全以好莱坞的方式重构了德拉库拉伯爵的故事,从而赋予流传了数百年的德拉库拉传说全新的意义。影片恢弘的大气和炫目的特技,加上好莱坞的宣传攻势,迅速席卷全球电影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的哥特电影浪潮并没有就此止步。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人开始对哥特式主题感兴趣。1994年,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举起了手臂,好莱坞三大帅哥齐聚一堂,为我们奉上了又一部堪称史诗的伟大哥特电影——《夜访吸血鬼》。对于普通影迷来说,《夜访吸血鬼》最大的看点大概就是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联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并不逊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吸血鬼题材的集大成者。影片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地域也横跨欧美,全景式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人类社会共存的吸血鬼世界,以吸血鬼的视角描述了他们自己的心路历程。《夜访吸血鬼》如此成功,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吸血鬼的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了,未来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再有比他们更同类型的电影了。
在吸血鬼电影大获成功的同时,另一部名为《乌鸦》的电影闯入了哥特迷的视野。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相比,《乌鸦》更独立、与众不同、更受崇拜。这是一个爱伦·坡式的哥特式故事,讲述的是灵魂的轮回和复仇。诡异的巫术气质贯穿全片,摄影、化妆等电影细节都渗透着哥特气息,比如从头到尾的黑暗场景,比如演员脸上涂的白色颜料...《乌鸦》对哥特文化的精辟诠释甚至为其赢得了“哥特教科书”的美誉。对于一个死忠的哥特迷来说,只有乌鸦。当然,渡鸦的成功也让其续作的拍摄很快提上日程,但其三部续作只有《渡鸦2:天使之城》(1996)算是成功的。后两部《渡鸦3:渡鸦战士》和《渡鸦4:邪恶祈祷》可以说是差强人意,一部不如一部。
对于哥特电影来说,1994确实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除了《夜访吸血鬼》和《乌鸦》之外,另一部哥特电影《金卢:狼旅》中的生死之恋也于今年首次登上大银幕。本片讲述的是另一个哥特题材的经典形象——《金卢:狼旅》。就影响力和艺术成就而言,《金路:狼旅生死恋》超越了以往所有同类题材的电影。可以说,《金路:狼旅》的生死情缘的成功,让金路:狼旅的形象真正成为人类电影艺术画廊中的典型形象——但显然,与他的另一部《哥特兄弟》吸血鬼相比,《金路:狼旅》在电影界的成功,确实有些姗姗来迟。
除了好莱坞,1994的意大利电影《魔鬼戒律墓地》也是哥特电影的杰出代表。这部电影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它将意大利人特有的幽默感融入了哥特文化。
随着世纪末的到来,哥特电影依然凶猛。在1999,除了沉睡谷。另一部哥特古装电影《十三勇士》同样值得称道。本片以古代斯堪的纳维亚文化为背景,充满了异教色彩。此外,它改编自当地关于食人部落的故事,自始至终散发着浓郁的哥特气息。接着,在2000年,著名的哥特电影明星约翰尼·德普与老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合作,创作了电影《第九扇门》。影片以宗教内容为基础,直接讲述了一个与上帝和撒旦有关的哥特故事,并带有悬疑惊悚的氛围,颇有以往表现主义电影的精髓,可谓与《泥瓦匠》一脉相承。
时间进入了21世纪,哥特电影在全球遍地开花。一向以艺术气息浓厚著称的法国人,也从未放过哥特电影的创作。2001年,一部名为《狼族》的法国电影让全世界的哥特迷大吃一惊。影片以法国乡村食人巨兽的真实传说为背景,融合了悬疑、巫术、惊悚和异域色彩,精致细腻地在银幕上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以哥特文化为背景的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两年后的2003年,法国人给哥特迷带来了更多的惊喜。今年,法国制作了一部优秀的3D动画片《盖娜》。《盖娜》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哥特式动画长片。整部电影既吸收了好莱坞常用的科幻元素,又保留了法国人对哥特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影片中邪恶的外星生命形象妖娆、高贵、危险、黑暗,符合哥特文化中典型形象的特征。在这部电影中,邪恶的外星生命以植物汁液为食,迫使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采集。其实这里的植物汁是在处理传统哥特文化中的人血。此外,异族统治是通过巫师和祭祀的精神控制来实现的,这可以理解为电影创作者基于科幻背景对宗教内容的全新解读,体现了创作者对宗教传统的独特反思,这正是哥特文化中异教传统的传承。
时至今日,哥特电影的史诗浪潮已经过去,但哥特电影的题材却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哥特电影也开始向传统类型电影靠拢,逐渐融合了其他传统类型电影的特点,更容易被观众接受。2003年的美国电影《吸血鬼女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一部经典的吸血鬼题材电影,但在这部电影中,融合了街头文化和黑人文化的特点,吸血鬼摆脱了以往白人男性贵族的身份设定,而是以黑人女性的身份示人。整部电影节奏明快,音乐性强。可以说这是一个黑大街版的吸血鬼故事。此外,2003年的《夜的传说》和2004年的《范海辛》反映了哥特电影的最新发展趋势。这两部电影都结合了好莱坞惯用动作片的特点,在动作和打斗上做到了极致。如果去掉哥特背景,它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动作片。而且两部电影都是以吸血鬼和金卢:狼旅这两个哥特文化中最经典的传统形象为主角,让他们在银幕上互相厮杀。《暗夜传说》讲述的是金卢:狼旅哥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爱上吸血鬼的故事,而范海辛以传统的德古拉故事为母题,直接把吸血鬼的克星范海辛博士变成了金卢:狼旅,也很有趣。
电影《理发师陶德》包含了很多惊悚、歌舞、哥特、爱情的元素。但是片子不吓人,唱功也不专业。或许很难满足你抱着看某个元素的心态去看《理发师陶德》,但你会发现这是近期不可多得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