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明媚——林徽因

曾经对那个时代心驰神往,如今只会更加神往。曾经对那时人物偏爱有加,如今只会更加偏爱。

提到民国,怎少的了林徽因?

说起林徽因,她本人已然是美丽的代名词。她是民国时期一道绚烂的光辉,一抹浪漫的风烟。

她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已是家喻户晓。

可是,她又怎单单是个诗人!

建筑师是她,教师是她,作家是她。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与周身图纹的设计,出自她之手。中国国徽也是她参与设计。

她曾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此外,她完成了八宝山公墓、西南联大校舍等等建筑设计。

林徽因还曾赴耶鲁大学学过半年的舞台设计,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课程为选修,她本就读于美术系。

她还曾设计过服装,她本人的婚纱就出自自己之手。

说起做教师的她,她是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同梁思成一起,开创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课程。

关于作家,她的作品种类很多。有诗歌、散文、小说、文论等。

她与胡适、沈从文等人交往甚密,互相欣赏。自然,少不得要说还有徐志摩与金岳霖。

她真是一身才情,一世浪漫。

而这浪漫一部分是外在赋予,而更多则从心里长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

作为建筑师,林徽因经常同丈夫梁思成一道外出考察。环境艰苦,条件恶劣。然而她却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一颗晶莹剔透的心灵。

对于这一点,梁思成有言:“我在旅行中大多由我的妻子陪同,她自己也是个建筑师。但她同时又是作家和戏剧艺术爱好者,比我更经常地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并热烈地坚持不惜任何代价把有些东西照下来。在我们回来以后,我总是为我们拥有一些场面和建筑的照片而高兴,如若不然,它们就会被忽略了。”

而她在考察途中给挚友费慰梅的信中写道,“我们又像在山西那样,出发到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地方去了。我们为艺术和人文的美而兴奋不已,又为了我们必须吃住的地方的脏臭而扫兴(但我们必须睡好,以便有继续工作的精力)。”

所以说,林徽因的才情与浪漫,常常丛生于断壁残垣,破墙屋瓦。

这是怎样一颗晶莹的心呢!

她在野外考察时临时的破旧书桌上写《窗子以外》,在唐代佛寺横梁上辨析岁月之痕迹。

《山西通信》里又有怎样的妙句呢?

身处战乱时期,林徽因更有她的民族情怀。这个美丽、柔弱的女子,内心有着刚强坚韧的力量。

她的散文《彼此》写于卢沟桥事变后,当时全家流亡到了昆明。不止林徽因一家,很多熟悉的文人、知识分子都相继到达了那里避难。对于当时的中国,昆明还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在昆明,条件简陋,物资匮乏。

对民族、对国家、对生死,她都有深入的哲思与充满力量的信心。

林徽因还有很多文章,满是闲散与诗情的。比如她的《一片阳光》和《蛛丝和梅花》。

此外,她的小说也颇有散文之风,读来充满艺术享受。

林徽因于民国,无疑如绚烂烟火于夜空。她照亮着一小方天地,如今看来,是历史上璀璨的点缀。

金岳霖有诗来述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