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古代历史的问题?
日本封建社会和西欧类似,是分封制而不是中国式中央集权,所以地方势力比中央势力并不弱势,上级对下级并没有绝对的权威。用中国式思维理解日本战国是不合适的。
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二:
其一 分封制造成的主弱臣强导致所有人都有所忌惮
日本的分封制具体就是相当于中国的周朝。由于没有出现秦始皇那样的惊才绝绝的人物,日本没能建立起完备的官僚制度和郡县制,这样一来天皇(后来是征夷大将军)没法管理整个日本,只好留下一点直属领地,其余的都分封给手下的守护大名去代管。大大名们其实也管不了那么多地方,于是再分封给手下的小大名和武士们去管理。一层层分封使下级武士的实权变大,而上层的统治者如果威信足够当然可以一呼百应,若是威信不足就只能看着地方势力拥兵自重。
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下克上”司空见惯,但是忠君思想却比任何国家都严重。日本武士道的忠诚是举世闻名的,但是日本战国的背叛比谁都多。
仔细分析,其实这也并不矛盾。
主弱臣强,这是事实。所以主子要是明知臣子强些还要摆谱,自然要被臣子反噬。但是由于整个日本的统治者阶层都是分封制,自己背叛别人可以,但是没谁希望自己的部下有样学样再背叛自己。因为自己同样也是一个拥有大量“强臣”的“弱主”。比如说,战国期间的三好家,作为将军的手下,背叛弑主杀了将军足利义辉,这是因为三好家作为下级势力远远大于将军家。但是三好家势力由于分封制全都归了三好三人众等家臣们,直接归三好长庆领导的势力也没多大。三好长庆活着的时候,有威信,所以三好家强大凝聚;三好长庆一死,三好三人众各怀鬼胎,三好家就崩溃,继任者根本没有可能治住权臣们。背叛者也担心自己会被自己的手下背叛,所以一切都不敢做的太过分。不像中国式集权制度下,皇权在大部分时代都是缺乏制衡的,可以有恃无恐,想杀就杀。过继个傀儡就是一种妥协的表示,有利于团结各方面利益代表者。
比如说织田信长灭了北田氏,北田绝嗣。但是北田旧家臣在织田灭北田的战争中都是织田的对手,现在降服了谁都怕织田秋后算账。织田如果事态太强硬,比如说派个尾张的老臣来治理当地,那么北田旧臣就会觉得自己在被架空,然后逐步被消灭,与其慢慢被消灭不如干脆造反。织田因此就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强硬如信长也选择了让儿子暂时头顶一下北田的姓氏,让他来治理北田领地。这在北田旧臣的心中就是信长妥协的表示,于是就能相信信长不会秋后算账,于是信长才能在伊势国立稳脚跟。
没有绝对的实力差异,妥协是必然的结果。
二、日本传统重家族不重血缘 这一点日本和大部分游牧民族都一样,而中国和西欧国家走了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觉得血缘重要,姓氏是虚的。日本正好相反,觉得姓氏家族是流传千古的,血缘没什么。
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不是成吉思汗亲生,是成吉思汗的仇人蔑儿乞人的种,这一点成吉思汗自己也知道。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金帐汗国的大汗,成吉思汗并没有耿耿于怀。
对于日本的战败大名来说,就算自家血脉断绝,只要有人能接着这个姓氏继续生存下去,就算是这个家族在延续,哪怕是仇人顶着这个姓氏,也是值得感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