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是怎么排尿的

弓着身子半蹲于茅厕之上,一手托着毛巾放在被阉割处,采用类似引流的原理,将尿液排出。

阉割之后要给太监喝药水,让其腹泻,这样就减轻了小便的负担,暂时不把伤口弄湿,然后插一个白蜡管类似现代的吸管到太监的伤口里去,把口打通就可以保证今后可以正常小便,否则,伤好之后那个地方没有口口,还要再阉割一遍,叫切二茬然后行刑的人还要亲自去把血水和尿吸出来。

经过这一治疗后,等到太监伤口愈合,就可以小便了,不过麻烦的是,如果阉割手术时切的浅了,伤好之后就会鼓出一点,还要再切,如果切的太深了,凹下去一块,小便就会呈扇面形,所以不少太监都有尿裆的毛病,受了阉割之术的太监们,对于小便是无法像以前一样控制的。

古代太监地位:

而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历史学家汪笺指出,唐朝的宦官对于全国的一般具体行政事物,对于财政事物,很少有干预,唐代宦官的专权,对于全国的影响,不像东汉和明代那样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