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练吗

首先,关于“翻转课堂”以前我对这种模式所知甚少。为了这次参加培训,我专门在网上搜集了相关资料自学。在课堂上通过对培训导师所传授的实践经验的理解领会,让自己的的教学理念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个人认为所谓翻转,就是将常规的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复习练习翻转为课前学生预习+学习、课中合作答疑+练习巩固的模式。其实质是我们此前提倡的江苏省洋思中学建立的“先学后教,随堂练”教学模式的升级版。但是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多媒体智能终端普遍使用背景下,“翻转课堂”比“先学后教,随堂练”更加具有生命力。其具体操作流程为:在学生预习时用移动智能终端从服务器上下载并学习教师预先录制的教学精讲视频,回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完成练习。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预先制作和录制学习微视频,课堂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测试反馈。并将学生在测试中集中表现的出问题进行专门的讲授。同时也将在微视频之外需要补充的知识点及问题进行统一的讲授。翻转课堂的优势:就是能够把被动接受式学习和主动建构式学习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被动接受式学习的优点是:准确、高效、系统,这个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实现。主动建构式学习的优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复杂情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可以通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来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所有以上的优势与特点都是建立在拥有大量而系统的微课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而微课的显著的特点在于:独立性、短小、精悍;学生在智能终端上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而且看不懂的内容可以重复看,需要思考的时候可以暂停思考一会儿。以实现课程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接下来我再谈谈微课制作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微课也是课:这是各位同事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微课不是一个教学片段,而是必须要能够解决一个实际的教学问题。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设计方式。其次微课的制作基本程序一般为:选题、设计课程、制作脚本、录制微课、后期制作、反馈修改等步骤。其中设计课程和脚本制作是微课制作的核心步骤。制作者必须认真分析所选课题内容,确定重难点。从而设计出课程的引入、主题、小结、延伸等各个环节的呈现方式。并且制作出录制微课的脚本。第三、关于微课制作的软硬件要求:先说硬件配置既可以是“高大上”的电脑加摄像机(头)加手写板加麦克风也可以是普普通通智能手机。再说软件要求常规的的ppt课件课直接用录屏软件加麦克风就好,如果想做PPT加视频就用CS软件。当然用摄像机配会声会影软件那又是“高大上”的选择了。第四、在微课录制的过程中的语言和仪态要端庄。目光要亲切自然,尽量让视频学习者能够感受到你是对着他在讲知识,语言准确到位,同时也要幽默诙谐,让学习者不产生乏味和疲惫的情绪。在录制的过程中万一有一些语言的错误或者其他一些问题,不需要停下来重新再录制,在后期的剪辑处理中可以修正这些小问题。总而言之微课制作是讲的设计思路进行正确表达的一个过程。设计是核心,制作是手段。只有思想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微课。

最后这次培训的感受和建议。个人认为:“翻转课堂”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高度融合的一种产物。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他们的学习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课堂教学在“翻转课堂”的背景下也具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从原来传授知识的主战场变成了探讨、交流、合作、提高的一个沙龙。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准备者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关于微课没有好坏之分,凡是适合学生的都是好微课。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思路也由不同的知识呈现方式,只要我们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正确的预判和认识,同时有针对性的设计制作微课,这样的微课才是好微课。对学校和各位同事的建议:学校可以从硬件的配备上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提供助力,第一、完善校园网,建立健全一个系统的微课资源库;第二:充分有效的立足学校自有资源加大电子阅览室和机房的开放力度。第三、完善制度,正确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智能手机作为微课学习的智能终端。对各位同事的建议就是认同并且熟悉“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和运行模式;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手段制作和搜集微课资源为学校的微课资源库的建立添砖加瓦。最后一点我个人认为也是最难的一点: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将他们的学习思想进行大幅度的改造。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把从课堂学、课后练转化为课前学、课堂练。让他们认识到手机不仅是一个聊QQ、玩微信的游戏机更是一个可以随时学习的学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