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独一族”会对韩国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独一族往往意味着独一户,也就是独居,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喝酒,一个人观影,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生活。
曾经我不理解欧美社会人情淡薄的现象,很多父母与子女界限分明,子女成年后与父母异地分居,甚至多年不见面。我现在还记得当年政治课本上举得一个例子:一位美国老人死后多年无人知晓,女子全然不知。教材选此例的用意是展现美国社会人情冷漠,但是正如诸位所知,这些年类似的悲剧在我国也时有发生,那么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据韩国政府统计,2016年韩国一人户达到520.3万户,占总户数的27.2%,高于合居家庭。这个比例十分惊人,但真的令人诧异吗?
媒体的报道传达出一种特别的意味:韩国社会出了问题!但是我必须说,独居族和独一族的产生与扩大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普遍趋势,并非韩国独有。韩国作为中华文化圈里的国家,并非没有四世同堂的传统,并非没有家庭宗族观念。
这是2017年大年初一那一天,韩国民众在朝韩边界线祭拜朝鲜祖先的照片。这位身着朝鲜民族服饰的小姑娘向北跪拜,遥祭朝鲜境内的列祖列宗,令人动容。
如此相对的是韩国社会却存在越来越多的独居人群,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我们发现一些人类社会现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相应出现,在后发国家生产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一次次验证了这些社会现象与经济水平的关联。
比如逆城市化现象几乎只产生于发达国家,比如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越严重,比如发达地区的独居人群数量远远超过落后地区,比如越穷的地方生育率越高,富裕的地区甚至出现了不要孩子的”丁克族“,比如早婚童婚的重灾区恰恰是贫困地区。
类似的现象非常非常多,这些纷繁各异的社会现象背后一定有其普遍规律。用我肤浅的个人认识来看,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的,是不愿接受束缚的。但生存的压力大于天,家庭组织的出现、部落的出现、部落联盟的出现一直到国家的出现都是迫于生存压力而使得人类必须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同抵御自然的威胁。
古代社会的几世同堂,现代社会的蜗居生活并非由个人价值观决定,往往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忍受。如果经济水平足够,谁愿意几代人住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独居的前提是经济上的独立,当然我不排斥个例,比如流浪汉也算独居人群,可他们经济上也算”独立“啊。
那么问题又来了,经济水平足够为什么不能和家人一起住在大房子里呢?一方面满足这种条件的居住环境要求甚高,更重要的是经济水平较高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他对自由度、个人空间、人生价值的判断都会产生变化。
独居人群比例最高的是北欧国家,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在这些国家中,几乎40%到45%的住户是独居人群,而北欧社会正是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制度的社会。正是这种保障生活质量的福利制度抵消了个人对家庭的依赖性,使独居的普遍出现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
与其说独居一族会对韩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倒不如直接说对所有经济较发达地区社会产生的影响。独居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孤立和自我封闭。独居人群有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甚至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享受人生。
正如独居族的蔓延催生了“独居经济”,为独居人群私人订制的各种产品应接不暇的产生。独居族积极影响并创造新的社会观念,新的价值观,新的行为方式,最终产生新的独居社会。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一个远游之人的归途布满凶险,耗时难料,现代社会便利的交通、通讯手段让“父母在,不远游”成为过去式。而高生产力、高经济水平催生的独居族也必将使我们社会的很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必然历程,应该用平和淡定的心态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