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的人物生平。

——通过各种磨炼为以后的职业生涯铺路。

魏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15岁初中毕业前,他去新疆伊犁当兵,住在窝里,在冰天雪地里经受艰苦的锻炼。训练结束后,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用泥土和石灰搭建营房,这是一项极其累人的体力活。他开玩笑地称之为“基础设施”工作。这份工作培养了他此后在不同工作中一直保持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能吃苦。18岁加入* * *产党。当兵五年后,他退伍到上海,在一家电影院当服务员。他工作积极努力,年年被评为先进。不久他被选派到上海某区任宣传干部。

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他谢绝了母校的挽留,到正在筹建的国家审计署工作,很快就当上了副处长。32岁时升任国家审计署人教司司长。虽然仕途一帆风顺,但他一直不愿意住在办公室,总想做一些更有竞争力和挑战性的事情。他的老师、原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的龚浩成非常欣赏他。调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部,正处级副主任。那是在1989+01的月份,他还没满35岁。当时的势头和各种信息都很明显:以他的能力和条件,在银行系统的升迁之路会异常顺利。

开垦荒地

-

一个机会,一种缘分。

1990年初,为了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走回头路,中国政府宣布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已成立筹备组,由金融管理部主任任组长。就这样,刚刚被调任的魏负责了金管会办公室的工作。

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组织一个证券交易所。老主任出去组织了一段时间,进展不大。难怪,没有人知道如何组织这次交流,所以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1990年6月,正在海外访问的朱镕基市长向全世界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于年内开业。这个时间表让国内负责筹备工作的同志猝不及防,顿时紧张起来。这时,魏觉得老主任有兴趣回到财政所,于是提出由他来组织交流。就这样,国家大局和个人处境微妙地交织在一起,不经意地改变了魏的人生轨迹。从此,这条路上的风风雨雨,完全超出了他此时的预期和想象。

龚浩成同意了,但明确表示你要锻炼。第一是建交易所,第二是找个好的替代,然后回银行再用。他自己的理解是,作为新人,要多下苦功,为以后的发展多打基础。

此时,魏已经没有感觉到年底开市有多难,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年底开市对交易所的分量以及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试试吧!”

解放前,上海曾是远东的金融中心。为了学习和了解什么是证券交易所,筹备组邀请了几位曾经参与过老上海股市的老人进行座谈。但是由于战争,中国的民族工业没有很好的发展,旧上海的证券市场也没有很好的运作,这些老人也只是普通的参与者或者工作人员。虽然他们很热情,但他们说不出为什么。经过一圈调查,魏仍然不知所措。

有一点让他觉得比较踏实,就是先找个交易的地方。这是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魏突然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不再那么迷茫。

证券交易所的房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魏在一本书的封面上看到了香港交易所交易大厅的照片,于是他一心想找到这样一个大厅。他每天坐公交车找大厅的时候,还是不知道大厅应该用来做什么,座位的意义是什么。他找了汉口路的老上海交易所旧址,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老仓库,看了北京东路火车站售票大厅,金陵东路售票大厅,都失望而归。无奈之下,有人说北外滩浦江酒店有厅。放弃希望的魏顶着正午的烈日,步行来到浦江宾馆。这家酒店是一座欧式建筑,有150年的历史。它以前叫理查德酒店。虽然很破旧,但是气势还在。魏的眼睛亮了:就是这个!

有了场地,怎么交易?魏从一些资料中了解到,发达国家的交易所主要是口头竞价交易。中国人熟悉的“午夜”的描述是口头叫价,打手势以大声叫价。据说新加坡和台湾省等新兴市场正在实行计算机交易。对于上交所交易方式的选择,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都是赞成口头竞价方式的,因为当时股票很少,交易会很冷清,口头竞价可以满足需要,也可以营造一些氛围。然而,魏认为,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新建的交易所有必要重复那种老方法吗?他向领导建议我们应该尝试计算机交易。

魏从人民银行贷了500万元预备费,挤出1万元,决定建立计算机交易系统。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口试的准备,请在美国华尔街工作的“海归”帮忙设计口试。做了一段时间了,找不到感觉。所以虽然上交所的交易规则规定了口头竞价和电脑交易,但实际上“宝”都是在电子交易上。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其大胆和跨越式的发展,因为我们连最简单、最基本的交易方法都没有掌握,一下子就进入了电子交易领域,谁也不能保证这件事的成功。他邀请了当时上海财经大学的助教谢伟,在深圳黎明实业公司的支持和合作下,开始了计算机交易系统的开发和建设。难度可想而知,因为当时他们连交易所的交易规则是什么都不知道。在此基础上编写计算机软件和程序确实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到了6月5438+065438+10月,交易所的准备工作基本敲定,魏终于有了第一次考察港股市场的机会。在魏出门的头两天,他对香港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并不太了解。他想,哦,不对,做出来的东西不一样,有点心慌。过了几天,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当初计算机交易的想法已经领先于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了!

上海证券交易所自第一笔交易开始就进入了电子化交易时代,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电子化交易的技术基础,中国的证券市场不可能以如此快的速度扩张,也不可能支撑起全国数千亿投资者的交易规模。在电子交易的基础上,魏还解决了股票无纸化交易的问题。在当时是具有世界领先意义的创举,推动和支撑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敲响开锣

交易大厅的装修和布置,交易规则的制定,会员和席位的界定,交易人员的培训,交易清算的程序,上市公司的筹备等。,都是同时进行的。具体到交易大厅的颜色,交易柜台的位置,显示屏的安装等。,魏是事必躬亲,而且他着急。

他说,当时白天在外面忙,晚上回到筹备组办公室,和吴亚伦等筹备组成员讨论公司章程、交易规则、上市规则等文件。按照原定日程,交易所应该在65438+2月65438+4月左右开市。65438年2月3日,朱镕基来视察,交易大厅外的基建工地一片狼藉。下了车,朱镕基脸色铁青。但当他走进大厅时,他的脸色变得柔和了,他看到大厅已经准备好了。他问魏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魏说,装饰框的拱形玻璃无法匹配。朱镕基马上说:如果你想要华钥·皮尔金顿,就说是我朱镕基说的,请他们马上制作。后来,朱镕基对他说:你敢大胆地管理吗?魏对说,敢!

朱镕基视察后,当地政府更加配合交易所的筹备工作。开幕前一天晚上,辖区市政、绿化、环卫等部门的施工队伍在现场集合,统一指挥,分批鱼贯进场。一夜之间,浦江宾馆外的道路和环境焕然一新,就像变魔术一样。

由于等待香港政务司司长邓莲如女士率团出席开市仪式,上交所开市时间推迟至19年2月19。

19早上,魏起床发现自己的脚肿得根本穿不上鞋,只好借了一只大号的鞋。他穿着一只大皮鞋和一只小皮鞋,被抬到现场,一瘸一拐地在现场做最后的布置,然后靠在墙上迎接贵宾。

按照原程序,上午11正式开始交易,魏由交通银行董事长兼交易所董事长授权。11点整,激动的来宾们还在谈论着参观事宜,但他们没能全部进入仪式现场,显示屏已经开始显示交易数据。无奈之下,魏敲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声开市锣。

放下锣锤,他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机房,看到谢伟和他们兴奋地拥抱和跳跃。交易成功!

午宴的负责人文渊吃得不多。送走客人后,他瘫倒在床上。此时他高烧40度左右,当晚被送往医院。他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才被允许出院。有人问他开市第一天的感受。他说:没感觉。不知道第一天怎么交易,也不知道怎么收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