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

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0.73。

“卡尔达肖夫指数”是宇宙学家分类可能出现的地外或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首次在1964年由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Nicholas Kardashev提出,有三个指定的分类称为一型,二型和三型,都是基于文明可用的能量作为标志,以及一定程度的空间活动。

总体上看,Ⅰ型文明掌握其星球的资源,Ⅱ型掌握其太阳系的资源,Ⅲ型掌握其星系的资源,这些高度发达的地外文明的数量以等级的升高而呈现大大递减,也就是说其存在相当罕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不久后会呈现爆炸性/曲线地增长,预计100年内人类将开始步上1型文明的等级,一个依赖核聚变以及空间太阳能能源的文明。

提出过程

在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Nikolai Kardashev)设想了外星文明的等级,通过掌握不同能量控制技术进行文明等级的划分,能控制所在行星系统中的恒星能量的宇宙文明被划分为第二类文明类型,这样的文明可控制超过我们100亿倍的能量,获得一颗恒星的全部能量输出。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就提出了一个“球形能量源”的概念,即可以在一颗恒星周围建立起球形结构,获得最大化的恒星能量,这个超级能量壳体就是所谓的“戴森球”,虽然这是一个传奇式的构想,但天文学家们通过一些红外空间望远镜也发现了类似特征的天体,处于尘埃团笼罩的恒星看起来很像一个“戴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