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拍摄

张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一部爱情片。作为别人口中的“青春片教父”,他的创作意图还包括通过男女之间的感情来展现时代的变迁:贫富对立、城乡融合。

文/戴

“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对自由的向往……”张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唱了两首蓝莲花的歌词。“砰!”碰撞的瞬间必然落在“块”字上。

张新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将于9月29日上映。他说这是一部浪漫的电影,必须要有音乐。“爱情和音乐是分不开的”。

张也离不开音乐。在1990年代,他导演了许多mv。此后,他的几部电影被批评为“把电影做成mv”,包括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那年匆匆》。

在张看来,这是一种误解。他说他拍电影遵循一个理念:给只看一遍的观众拍电影。因为观众的形象体验来自于网络视频、广告或者mv,所以他的形象和打法更加直白。但是,直爽也可以很美很动人。

张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一部爱情片。自从出演电视剧《将爱进行到底》后,他的名字就与“青春”和“爱情”绑在一起,被称为“青春片教父”。张对青春和爱情有自己的理解。在创作意图上,他也通过男女之间的感情来表现时代的变迁:贫富对立,城乡融合。

张曾被称为产品经理式的导演。他说,在一个动荡而幼稚的市场里,一切都要自己做,这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既然是拍商业片,在市场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相关产业的时候,他就亲自摸索出商业规律,站在营销的第一线。相比于秉承导演的艺术“清高”,产品经理也占据了不一样的优势。

可以看出,张并不反感产品经理这个标签,但他表示,在新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他又回归到了更纯粹的导演身份。

以下是张的口述:

所谓的“IP作品”,不过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说辞。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一部现象级的畅销书,所以这部同名电影在很多人看来是一部“IP作品”。张说遇到这个剧本是机缘巧合,但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美,这说明他和这个故事之间不仅有缘分,还有真爱。

说到恍然大悟,蓝莲花在影片中作为背景音乐的时候,他随着剧情的动作兴奋地唱着歌词。看得出来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说到这里,张的心情大起大落。"张嘉佳认为我用音乐太拘束了,所以让我多用一些."。但是张坚持说他知道他在为谁拍电影,并且理解他自己的审美表达。

所谓的“IP作品”,我觉得这只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说辞。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生俱来地依赖于其他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优秀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很正常。我也拍过很多这样的电影。好奇害死猫源于一本叫茄子的小说,那年匆忙买小说的时候没说。

我穿越你的世界纯属巧合。我和张嘉佳是在和朋友喝酒时认识的。当时《从你的世界路过》已经出版了。他送来后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我觉得很难过。他的很多故事都很感人,我也想拍出来,但当时这个IP已经买了。还好光线直接给了我剧本,我接了。

张嘉佳的戏剧确实与众不同。按照我之前的想法,这样的故事可能会设置一群人物,然后把桥段的所有细节都放在这群人身上。张嘉佳不仅用了三组人来呈现,还演了很多浪漫的场景。在电影中,教堂和航海家展示了他的男人秀。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不会辜负大众对爱情片的期待,里面的三对情侣会面临很多问题。这就是生活。托尔斯泰说,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写剧本的人都知道,两个人写完了,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其实这是商业片的一个套路。只有发生了一些事情,或者类似“在爱情中付出是得不到任何回报的”这样的话,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这些桥梁可能并不新鲜,但它们为公众所熟悉,也对公众非常有用。

说到音乐,爱情电影本来就离不开情歌。虽然有人说是MV拍摄,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风格,用蓝莲花、电台情歌等老歌来渲染《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的氛围。在我看来,只要能对电影叙事有帮助,什么手法都可以。比如《蓝莲花》其实就是在分镜头出现后给我的启发。当影片中的那一幕发生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响起“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我觉得这个笔记太贴切了,很有冲击力。

这部电影里有三首新歌。李荣浩的《不要说》和林宥嘉的《世界上有谁在听你说话》都在电影中出现了很短的时间,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此外,在张嘉佳的鼓励下,目前的版本几乎没有延期。至于加上王菲的《你在终点站等我》,那就另说了。现在我只能说这首歌是在最后混音前一周完成的。

在这部电影里,我也埋下了一些私心。比如把故事的地点搬到我的家乡重庆,就是我的主意。

从《好奇害死猫》到《秘密海岸》再到这部电影,故事都发生在重庆,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重庆。《好奇心杀死猫》表现了新旧阵营的相互同情,《秘密海岸》表现了商业与工业的对立,《从你的世界路过》则更为温情,表现了街道与城市的融合。

作为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我在这些电影中表达了我对家乡的印象。重庆可以让电影本身更有质感。在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大部分省级城市都变得千篇一律,而山城重庆在视觉上具有立体优势,地理环境和周边半岛形成了特殊的景观。在电影中,我们用这些高度巧妙地隐喻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哎,又不是每年都有,全国人民也不可能一直在青春电影这个点上嗨。

可能是被问多了,张对青春片和类型片的话题比较熟悉,而且他很有耐心,也很真实。在他看来,青春片归根到底是一种类型片,当然前提是“抛开有才华的导演”要说李安,就不能说。毕竟大多数人成不了李安,但你不能因为成不了大师就放弃。这是张对现实的感知。

对于今年“青春片”的窘境,他表示,这是每一种类型的电影都会不可避免遇到的市场规律。

还有人说我是青春片教父,认为我对青春片有发言权,因为电视剧《将爱进行到底》确实是中国最早的青春片,所以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很久以前我只拍过一部电视剧和一部电影。

相对来说,我的电影更注重通过男女关系和情感来谈一些当下的情感话题甚至社会问题。既然电影兼具艺术和商业属性,那么从商业的角度来说,青春电影只是电影的一种类型,就像喜剧、功夫片、黑帮片一样。所谓类型片,就是成功模式的复制。大量的抄袭会导致无聊,这种类型会走进死胡同。然后有人给它一些新的东西,这可以导致一个光明的未来。

纵观电影史,这个规律并不少见。所以我们不能从某一年、某一款产品来推断一个流派甚至整个行业的成败。如果简单照搬类型片,肯定是不行的。在市场经济中,不管是酒水还是衣服,都是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复制,然后寻找差异,找到自己的卖点和画面。

坦白说,我觉得《致青春》、《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这三部电影在艺术上各有优劣,但共同点是都不是为盈利而生,当时也没有青春片的成功案例。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生逢其时,因为80后面对30岁门槛的怀旧情怀在青春片里找到了* * *的位置。

从整个电影市场来看,类型片的产业规律是大量复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投资人和制作人都热爱艺术,类型片里的艺术审美和价值追求取决于导演。作为导演,在创作时,需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在类型片中寻找艺术思路作为突破点。

青春片不同于武侠片,它只能有多种玩法,还必须承担观众亲身经历的判断。为什么《匆匆那年》争议这么大?正是因为青春片有很强的个人体验属性,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被触动的点来决定喜不喜欢。有的人经历了不一样的青春,觉得故事是假的,是坏的。

有人问我青春片是不是很难走出困境,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类型片都会经历这样的高峰和低谷。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哪一年,这个流派被打破,新的话语被创造出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需要宣泄的。只要青春没有结束,青春片就不会结束。重点是,你能找到全民的高点吗?当然不是每年都有,全国人民也不可能一直在这一点上高。

作为投资者,你应该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跟随。我研究过商业法则。一般来说,第二波的跟随者都逃不过衰减的经济学原理。想要寻求突破,没有符合这个时代的新东西是不行的。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现在我只是个导演。

现在不像过去,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作品发布,随时都能看到微博、朋友圈的各种评论。张说,一部作品肯定有喜欢的人,也有不喜欢的人,但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很奇怪的心理现象,就是容易忽视赞美,放大批评和怒目而视。

张对目前相对完善的电影产业体系感到满意。他自己不一定要做营销,但有时候会给团队一些建议。“我一般会说不够牛逼。”“反正不会出问题,给他们点压力就行了。”

过去和现在不同。十几年前,你根本听不到观众的反馈。电视剧《爱到底》上映后我一点声音也没听到。那时候学生没有话语权,都掌握在传统媒体手里。他们不喜欢,所以我找不到存在感。《地铁到春天》也是如此,甚至在《好奇害死猫》中也是如此。

若干年后,我听到有人告诉我,他考上了大学,因为他喜欢我的电视剧,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有人因为地铁到春天,决定做白领。《好奇害死猫》也被翻译说,这部电影太棒了,中国第一部自觉的黑色电影...但其实我拍这部电影的兴趣在哪里?就是在这个社会出现阶级分层的时候,相互对立和融合只是这些人的心态和生活状态,通过男女情欲表现出来。

这种“待遇”让我在那些年想,我有必要拍电影吗?我应该拍什么样的电影?过了好几年,我终于想通了:拍自己喜欢的就好。

最终观众还是要看商业片的,观众也会对导演有自己的期待。这种期待是无法控制的,很纠结。观众的期待值高,一开始就会有更多人看到;但我也希望期望值很低。期望值低的时候,看完会觉得不错,提高自己的口碑。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这么纠结,不只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或者“那一年匆匆而过”,你只要做事情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有些导演因为“清高”不会做营销这种事。但是我会,导演要把这些部分控制好。而不是事后抱怨,可惜工作出来后再谈就来不及了。你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如果今年我真的做了《从你的世界路过》,我就不需要在这方面花那么多功夫了,我会回归导演的身份。这两年在营销和宣传方面有专业人士,有专业团队,有专业公司。我强迫他们工作,并告诉他们,“这还不够棒。”其实有时候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只是给他们一些压力,让他们更好的完成项目。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陷入低谷,很多人批评中国电影。我不怕,这只是市场规律。所谓高潮是低潮的前兆,这和中国电影这几年的发展是一致的。作为导演,正如张宏森导演所说,我们应该坚持工匠精神,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最大努力创作出有感情的作品。电影票房不是股市,市场有高有低,做好自己就好。

本文首发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欢迎观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