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二年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顺治二年
1645年
历史纪事:匠籍制废除
顺治二年(1645)四月二十四日,清廷明令各省“俱除匠籍 为民”,免征“京班匠价”。官府手工业及官府需用的匠役,均改为雇募制,实行计工给值。这就使手工业者从世袭的匠籍制下解放出来,获得比较自由的身份地位,从而提高了手工业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清初手工业的发展。
李自成死难
李自成农民军撤出北京后,一路退至西安。这时,尽管农民军受到了严重挫折,但在陕西及黄河一带尚有不小的力量,仍然有所作为。但是,李自成等人在军事上不仅未作比较周密的部署 ,反而听信谋士牛金星的挑拔,诛杀李岩等大将,使大顺政权领导层出现了裂痕,消弱了自身的力量。与此同时,清军分兵两路,向农民军追击。一路由英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另一路则由豫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两军直扑西安。顺治二年(1645)五月,李自成率兵自陕西商洛山区退往湖北,驻扎在武昌。这时大顺军尚有部队50万余,分为48部。清军又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乃由武昌退到湖北通山。五月四日,李自成率18骑到通山县的九宫山一带阅视山势和道路,突然遭到当地地主团练的袭击,李自成和28骑均牺牲于乱刃之下,时李自成39岁。李自成死后,余部大致分成两支:一支由刘体仁、郝摇旗等率领;另一支则由李过及高一功率领,在荆襄地区坚持抗清斗争。
江西农民军抗清
顺治二年(1645)六月,由于南明降将引清兵进入江西,江西的原明官史和农民军的抗清斗争蜂拥而起,遍及瑞金、兴国、九江、南昌、赣州和宁都等地。顺治五年,彭顺庆领导的农民军攻占了宁都,也坚持了二年,直至七年(1650)二月初八日,清军数路围攻,双方激战三昼夜,起义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十一日城破,彭顺庆被俘牺牲,大小首领一百五十七人和起义军战士一千一百五十五人全被杀害,宁都城也被清军屠掠几尽。
清廷制定八旗赈济制度 顺治二年(1645),清廷制定了八旗赈济制度。清统治者定都北京后,为了依靠八旗武装作为统治全国的主要工具,制定了各种制度和措施,千方百计地授予八旗旗人各种特权。八旗赈济制度就是其中之一。该制度规定:八旗涝地,每六亩给米二石;王、贝勒、贝子、公等府属人役给米相同,对于举地投充人役不给米;蒙古按口折给米,准许他们沿边籴入,但不准进入内地;八旗游牧地每口月给米一斗。顺治六年,清廷又规定:凡逢灾年,对王以下、官以上者的俸米加倍给之;旗人按七岁以上为一口,六岁以下、四岁以上为半口。顺治十一年又规定,八旗涝地,满、蒙每佐领给米二百石,汉军每佐领给米百石。此后,清廷又多次发放内帑赈济八旗穷苦兵丁,例如,十二年发放二万两,顺治十四年发放十万两。
清定岁给故明宗室赡养银两地亩
清廷定都北京后,为了笼络汉族官僚地主,于顺治二年(1645)七月十三日,颁布了每年给明宗室赡养银两地亩的数额:亲王银五百两,郡王四百两,镇国将军三百两,辅国将军二百两,奉国将军一百两。中尉以下,无论有无名封及各王家下人丁,每名各给地三十亩。
江阴人民开展反剃发斗争
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四日,清江阴知县方亨到任,限军民三日内剃发,否则格杀毋论,引起了全城军民的公愤。闰六月初一日,城北人民首先举起义旗,立刻得到成千上万人的齐声响应。他们振臂高呼:“头可断,发决不可薙!”杀死方亨,举主薄陈明遇为首领,发动抗清斗争。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清军,陈明遇又推荐有军事组织才能的前任典史闫应元统率军务,全权指挥守城。在闫、陈的指挥下,城乡十余万军民,团结一致,修缮城池,筹备军粮、火器和弹药。在八十天的战斗中,江阴人民不仅拒绝了降清的南明将领刘良佐的多次诱降,还打败了清军无数次的猖狂进攻,使众多的清兵战栗无人色,“无不以生归为祝”,清廷三个王爷、十八员战将被打死。清军在江阴军民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攻不破城池。最后,调集大炮,疯狂地向城池连续轰击,八月二十一日,终于攻破江阴城。闫应元、陈明遇和十余万军民在街巷中同清军肉搏,最后壮烈牺牲。
嘉定三屠
继江阴之后,嘉定人民也进行了以反剃发为主要内容的抗清斗争。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嘉定知县张维熙到任后,也执行严格的剃发命令,激起了城内外人民的反抗。人们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斗争,赶走了张维熙,烧毁了前来镇压的清军船只。此后,为了加强组织力量,他们又推举素有声望的开明绅士黄淳耀、候峒曾为首领。黄、候二人纠合义旅,准备武器弹药,全城军民士气高昂,每个人都积极参加城防工作,城楼上高悬“嘉定恢剿义师”的大旗,表达了要与清军血战到底的决心。降将李成栋获悉消息后,急忙偏偏清军赶来镇压。从闰六月十七日到七月初四日,嘉定人民在外无援兵人,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坚守孤城十余日,终因寡不敌众,城被清军攻破。黄淳耀自缢身亡,候峒曾全家投水殉难,两万多军民死在清军的屠刀下。此后,清军又两次屠杀城内英勇不屈的军民,史称“嘉定三屠”。
太湖区域人民抗清斗争
顺治二年(1645)六月初一日,吴江进士吴日生和举人孙兆奎等人,听到清兵南下的消息,聚集一千多人,屯兵在太湖边上的长白荡,准备截击清兵。太湖和洞庭湖上的各路义军也纷起响应,一时声势浩大。他们用白布裹头,被称为“白头军”。接着,吴日生就率领“白头军”攻进吴江县城,杀掉降清的知县朱国佐,还与驻吴淞的明总兵吴志葵取得联系,准备***同收复苏州。但由于吴志葵不积极支援,攻打苏州的战斗失败了。清廷听到吴江失守的消息,连忙调集军队前来围剿。吴日生指挥千余只渔船,半路截击,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不甘失败,再派降将李成栋和松江提督吴胜兆层层围剿,吴日生寡不敌众,泅水潜逃。不久,他又回到长白荡,重新整编军队,制旗铸印,设官分职,阵营为之一新,并从长白荡到淀山湖建立了许多白头军抗清的根据地。次年六月,正当白头军准备攻打嘉善时,吴日生由于误中了清知县刘肃之的诈降计,被捕并解至杭州处死。
隆武王朝建立
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初七日,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南安伯郑芝龙奉明太祖九世孙、唐王朱聿键监国于福州。二十七日,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建元隆武(隆武有光武中兴之义)。封黄道周为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郑芝龙为平虏候,主持军事。这是南京失陷后,南明建立的第二个政权。八月,隆武朝廷君臣议战守,决定把浙闽交界的仙霞岭作为防线,以兵十五万人把守,制止清军南下;招兵买马,编练行伍,准备明春进兵,收复失地,实现中兴。但是,隆武王朝一开始内部纷争十分激烈,郑芝龙一派和黄道周一派互相倾轧,势如水火。尤其是郑芝龙,他之所以拥立隆武帝,是要打着隆武的旗号,政治上扩张势力,经济上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巨大财产,并寻机出卖隆武帝,以投降清朝,换取更大的荣华富贵。因此,郑芝龙把持的隆武王朝和弘光小朝廷一样一事不作,一矢不发,拥兵不战。顺治三年八月,郑芝龙按照与降将、清军五省经略洪承畴所订密约,尽撤仙霞岭防线的兵力。八月十七日,清军从容进入福建。隆武帝于二十一日逃到汀州(今长汀县),二十八日被俘获,并被押回福州斩首。隆武王朝至此复灭。
荆襄十三家军兴起
李自成牺牲后,大顺农民军分为两部分:一由郝摇旗、刘体纯、马进忠等领导,一由李自成的侄子李锦(李过)和他的内弟高一功领导。这两部分兵力总***约有四五十万之多,向湖广(今湖南、湖北)荆襄一带进发。由于两部分军队骤然失去了主帅,又面临着险峻的形势:北面有清军的追击,西面有明朝镇守湖广的何腾蛟官军的阻拦,于是,郝摇旗、李锦等人在击败明军官一次围剿后,决定联合明军,***同抵御清军。明湖北巡抚何腾蛟、参政堵胤锡等极表赞成。顺治二年(1645)九月,何腾蛟即命人携其手书“持白牌往”湖南湘阴、浏阳间,授郝摇旗、刘体纯、马进忠为总兵官,郝部十余万人由何腾蛟直接指挥,驻守湖南各地,负责抵御向湖南进攻的清军。与此同时,李锦、高一功等在常德与明军堵胤锡部联合。李锦、高一功所带领的十八营***三十余万人,改号忠贞营,归堵胤锡管辖,何腾蛟将这些农民军略加改编,仍保持他们的独立性。令其驻守在湖广荆襄一带,总号十三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襄十三家军。
清定茶马交易条例
顺治二年(1645)七月二十四日,清廷准户部奏,于西陲招商市茶,给予勘合,以易“番”马,“酌量价值,两得其平,无失柔远之义”。上年曾定茶马交易条例,每茶一篦重十斤,上马给茶篦十二,中马给九,下马给七。本年起,年差御史辖五茶马司,通接“西番”关隘处所,拨官军巡守,如有私茶出境,即捉拿赴官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