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陈有本是陈清平的徒弟。陈清平据说是武当张三丰的第八代弟子。问陈长兴的武功是祖传的吗?他所传给杨

陈长兴的武功,可以说祖传,也可以说并非祖传。因为陈家沟没有祖传太极拳,而陈长兴的太极拳,或许来自他爷爷陈继夏,而不是陈王廷。

(1)陈长兴与陈王廷,同宗不同族。

陈长兴前系:

景元→堂→宗礼→思奇→守身→我读→汝信→大鹏→善逼、善志→秉奇、秉旺、秉壬→长兴→耕耘(三世至十四世)

----------------

陈甲第前系:

景元→堂→宗儒→思贵→抚民→王廷→汝为、汝弼、汝人→宏印、元印→甲第(三世至十一世)

----------------

陈王庭是陈宗儒的后代,陈长兴是陈宗礼的后代,他们***同的祖先是陈堂。

陈季牲、陈鑫抄写过陈家沟的通背拳谱(陈王廷留下的?),而陈长兴、陈耕耘没有,说明两家拳术并非一脉。

(2)陈长兴说是蒋发的弟子。

即使按照赵堡的传承---陈继夏将在赵堡太极拳传回陈家沟,传给了陈秉旺,陈秉旺传陈长兴,那也可以说陈长兴是蒋发的弟子。并非陈家沟的祖传。

近来有人说蒋发是陈王廷的徒弟,但,唐豪在著述中有写“村民皆言,蒋发为奏庭之师”。

若蒋发是陈王廷的师傅,可以是祖传;若陈长兴的拳,来自他爷爷陈继夏,也可以是祖传;若是有个叫“蒋发”的人,直接教的陈王廷,就不是祖传了。

(3)陈长兴和杨露蝉

杨露蝉的太极拳,学拳于陈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陈清平,又得益于《王宗岳太极拳论》。

杨露禅传下了《杨家老谱》,应是陈长兴所传,其中颇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有“张三丰承留篇”;

有说赵堡陈清平传给了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即使武禹襄编撰的,也是赵堡拳理内容),赵堡尊蒋发、张三丰;

在厂本、盐店两个版本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先师张三丰 王宗岳传留”题字。

所以,杨露禅尊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

(4)陈清平与陈有本,而,陈有本的太极拳从哪来的?

陈子明是陈鑫的侄子兼徒弟,他的书《陈氏世传太极拳》介绍,陈清平师陈有本、张彦。而,陈鑫的书中,只介绍陈清平和陈有本学过。

唐豪在陈家沟看到陈氏家谱,把注明拳师、拳手的人摘录下来,没有陈清平的名字。陈氏家乘里没有陈清平单独的条目,只在陈有本条目下提到“有所得”的,包括陈清平,但同时该条目下也有其他外姓。这说明,陈清平仅是陈家沟不得真传的普通学员,任长春也是。所以后来任长春从师陈清平。

按照陈鑫《太极拳图画讲义》的“大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原序>所记------陈有本三十六岁开始专门学拳,到了晚年,功夫才达到精湛的程度。且在陈有恒(1773—1819)“壮年溺于洞庭”之后,陈有本“兄亡后,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更加精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自成一脉"。?

陈清平(1795-1868)幼时已习太极拳,青年时已成名手。“青年时”指的何时?《陈氏太极拳志》卷二313页有说明:“十九岁”。即陈清平于1813年“已成名手”。这时陈有本还没36岁,还没有专门的闭门练拳,功夫尚浅,不足为师。

杜元化说“陈清平在幼时跟张彦学拳”。至少在陈有本闭门练拳6年以后,也就是到30岁以后,才可以跟陈有本学了下炮锤,当时陈耕耘也在那儿学。多方学拳,很正常。

陈有本的炮锤,但他的太极拳从哪来的?

陈有本教拳,也会先看学生会什么。于是,陈耕耘、陈清平的太极拳法引起了他的兴趣。并且,那时陈清平已经有名,三人形成了相互的亦师亦友关系,***同交流,给陈家沟留下了一套太极拳。

经过与陈有本、陈耕耘的拳术交流,陈清平进一步开拓了武术视野,更加领悟到赵堡太极拳理的妙处,懂得了如何因材施教,于是,指导出了不同风格的太极拳名家。

在陈鑫写书时,以这套拳为蓝本,编撰拳法拳理,形成了陈式太极拳“小架”。

(5)赵堡的拳谱,更像修道修仙。应是丹道与拳术的结合。

赵堡是一个被遗忘的太极拳支。蒋发传邢喜怀,一直传下来,练的都是“十三式”,都是太极拳。随着习武各人的兴趣不同,因材施教,拳术变化,但内家拳理不变,太极丹功不变,赵堡太极拳传承不变,一直是道家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