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德怎么读
悖德:违背仁德。
出处:
《孝经》中《圣治章第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释义:
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圣治章第九》原文如下: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说:“很冒昧的请教老师,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吗?”孔子说:“天地万物的本性,其中以人所禀受的最为尊贵;人的德行当中,没有比孝道更重大,而孝道没有比尊敬父亲更为重要的了。尊敬父亲,没有比天子祭天时,将祖先配享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这件事自古以来,只有一个人做到,那就是周公。从前周公代理成王摄理政事,在都城郊外祭天时,将他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又在明堂祭祀时,以他的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此天下的诸侯,依各人的职位,前来助祭。
由此可知,圣人的德行,那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呢?所以为人子者,对于父母的敬爱,是开始于婴孩相依父母膝下的时候;儿子长大之后,有能力奉养父母,就一天比一天更知道尊敬父母。圣人因见他尊敬父母,就教他敬的道理;见他亲爱父母,就教他爱的道理。所以圣人的教化,无须用严肃的态度,就可以成功;圣人的施政,也无须用严厉的手段,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这都是因为圣人所凭藉的,是最根本的孝道。
父母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的本性;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自然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延续宗族的生命,所以做儿子的,没有比传宗接代更为重大的事了。父亲对待儿子,既像尊严的君王,又是慈爱的亲人,做儿子的受到的恩爱,没有比这种更深厚的了。所以做儿子的不亲爱自己的父母,而去亲爱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仁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礼法。
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不由善行,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君子并不重视。君子的作风,和小人不一样,凡有所言,必想所言皆可受人民称道;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皆可使人民欢乐;立德行义,必可使人民尊敬;所作所为,必可使人民效法;容貌仪表,必可使人民仰望;一进一退,皆可以做人民之榜样。
从以上各方面来治理人民,人民敬服而爱戴之,仿效而取法之,所以很容易能够完成他的德教,顺利推行他的政令。《诗经·曹风·鸤鸠篇》上说: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端正而没有过错。
扩展材料:
悖德型人格障碍
悖德型人格障碍,又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这种人感情冷淡,对人缺乏同情,漠不关心,缺乏正常的人间爱;易激惹,常发生冲动性行为;即使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内疚,缺乏罪恶感;因此常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虽屡受惩罚,也不易接受教训,屡教不改。临床表现的核心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它最早由德国的皮沙尔特(prichard)提出“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等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逐渐被“反社会人格”取代。有这种障碍的个体的突出点是行为具有悖德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