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观后感

“地方性研究”

此次论坛由贾怡老师主持,四位博士生轮流报告,并由张君仁老师点评。

第一位博士生陶雅(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题目:民族音乐学视阈下的东北鼓吹乐文化

文本结构:

一、东北鼓吹乐表演场域改变的因素

(历史文化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

二、东北鼓吹乐文化中音乐的特质及功能

(曲牌分类及创作群体、曲牌特征及创作手法、音乐记录及流传过程、仪式及音乐功能)

三、仪式音乐中人物的文化属性。

(乐人及鼓乐班社,仪式中的参与者)

第二位博士生:刘芳(中国音乐学院)

题目:黔中屯堡花灯的“在地化”过程及其汉文化符号表征。

文本结构:

一、贵州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区域性转向

二、黔中屯堡花灯的产生与演变

三、黔中屯堡花灯的艺术表现形态与汉文化符号表征

第三位博士生:刘东兴(衡水音乐学院)

题目:河西走廊东部民间道教念诵类经韵地域属性研究

一、研究缘起

二、蒲氏“三声腔”视域下的地域属性特征

三、甘鄂赣三地音调比较研究

四、河西走廊东部民间道教南音风格原因探析

第四位博士生:马欢(北方民族大学)

题目:“秦筝归秦”之“归”新解

文本结构:

一、“秦筝归秦”理论的背景

二、“秦筝归秦”的理由

三、重解“归”义

四、结论?

我将各位博士生报告的文本结构记录下来的缘由主要是供参考及思维能力的学习与思考。

最后张君仁老师的点评非常到位,可谓是一针见血,将各位博士生的论文文本与报告会相结合,提出存在的问题。短短的评议时间让我受益匪浅,也间接性指出了我之后在写作上会遇到的问题。简洁概括就是:1.用词需谨慎。2.表达清楚。3.逻辑关系整合。4.深入思考。

通过此次地方性研究论坛学习了多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乐种,琴学等,也明白了“深入”的实际寓意,接下来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