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样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003古代人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意思是说男子长大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当结婚,女子长大到一定年龄也应当嫁人。
我国的历朝历代都有早婚早育的习俗。男子到了一定年龄还不结婚就会让人看不起,女子到了一定年龄不出嫁也会被人耻笑。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男女长大到一定年龄时性已成熟,有着正常的性需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就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性需求,避免他们做出蔑视礼节、破坏法度,或者泯灭人性、戕害生命的行为。
第二,从家庭社会学上说,父母考虑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如不及时成婚,没有家庭的约束,孩子就会走上邪路;而对于已经长大的女子,若不及时出嫁,如果未嫁先孕,不仅父母的脸上无光,让人耻笑,而且整个家族都让人看不起。
所以,三千多年前《诗经周南》中就表达了"所贵婚姻以时"的观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谚语的产生,正是人们在男女婚嫁方面的经验总结。
趣味链接:挂门帘
相传,娘家人挂门帘的习俗源起于西汉元帝时。当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公主们贪恋长安生活舒适,谁都不肯远嫁大漠草原。深明大义的宫女王昭君得知后,自请出塞。汉元帝大喜,马上认她为义女,封其为公主。
临行前汉元帝召见义女,问她还有什么要求?王昭君答:"听说草原上的人都住毡布包,请父皇送我一条遮蔽风雨的门帘儿就行了。元帝听了后立即传旨,让宫里的裁缝们连夜做成一条图案艳丽、使用方便的五彩门帘,并叮嘱护送义妹去塞外成亲的王子,一定要亲手替公主把门帘挂好。这以后,陪嫁门帘便成了民间嫁女的传统习俗。
004官府如何干涉民间婚姻
我国古代有"无媒不成婚"的说法,因为古人历来相信"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基础条件。比如《诗经卫风氓》中就载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战国策齐策》中也说:"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这都说明了媒人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媒人分为私媒和官媒两种。所谓的私媒就是民间的婚姻介绍人,而官媒则是代表政府行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实即官方的婚姻介绍所。
为了社会安定和人口增加,我国历代都设有官媒。官媒的主要工作就是掌握全国男女的姓名和出生时间,督促适龄男女结婚。
《周礼地官媒氏》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据《晋书武帝纪》记载,女子凡年满十七岁而其父母尚未给她选择婆家的,一律交官媒,由"媒官"配给丈夫。
除了安排年轻男女嫁娶外,官媒还要帮助鳏夫寡妇重新组织家庭。《管子入国篇》:"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此之谓合独。"
到清朝时,官媒还要管被流放到西北边疆的大批罪犯的婚娶问题,"立媒官两人司其事,非官媒所指配,不得私相嫁娶"。可见官媒还是有很大权力的。
趣味链接:历史上真有抛彩球择婿成亲吗?
抛彩球择婿成亲在中原地区并不流行,而只不过是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自宋以来,在很多著作中都有这种风俗的记载。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曾写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一剧。该剧讲述了贫士吕蒙正阴差阳错获得了洛阳富绅刘仲实女儿抛出的彩球,演绎了一场婚姻悲喜故事;元代的另一位著名剧作家关汉卿也曾在他的剧作中描述过类似故事。
明代诗人高启在看过一幅关于南宋时期某富家小姐抛球择婿的画后,有感而发,题了一首诗。诗中"天街直拂花枝过,择婿楼高彩球堕"两句就很形象地描绘了抛彩球择婿成亲的场面。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也有抛彩球择婿成亲的描写。
但以上这些毕竟都是文学创作,是文人们构想出来的。而在一些正式的史籍、方志中,则还没有有关汉人在这方面的记载。可能是因为汉人婚配讲究门当户对,抛彩球这种择偶的方式有失庄重,且有随意之嫌。
当然,文学创作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少数民族抛彩球择婿成亲的事还是有其可信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