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性字伯和文言文翻译
1. 古文翻译
李成,字伯友,雄州归信人。勇猛有力,无与伦比,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宋朝宣和初年,作为试弓手,来拉开强弓。连续做官至淮南招捉使。李成便聚众为强盗,在江南抢掠,宋朝派兵攻打,李成于是归附齐政权,连续任官至开德府尹,跟从大军讨伐宋朝。齐政权废除后,任安武军节度使。
在金国史书中,李成在各个归降依附的将领中最勇猛,号令很严格,众人都不敢冒犯他。作战时亲自带头,在诸位将士前面。士兵没吃饭他也不吃饭,有人生病他亲自探视。不拿雨具,即使淋湿了也镇静自在。有人告发李成谋反,宗弼察觉那人诬告,要李成自己处理,李成杖责了那个人然后放了他,不与他计较。因此士兵乐于被他任用,每到一个地方都大获全胜。
在金国史书中,宗弼再次攻取黄河以南,宋将李兴盘据守河南府。李成率军进入孟津。李兴率兵逼近城下,击鼓挑战,李成不作回应。太阳向西偏移,李兴的部下疲倦并且饥饿,李成开城门迅速出击,攻破了他。李兴逃到汉南,李成于是攻取洛阳、嵩、汝等地。河南战乱平定,宗弼上奏请(朝廷)任命李成为河南府尹,监管本路兵马。曾经拿取公家剩余的粮食充当公费,获罪被削去两个官职,解除职务。正隆年间,被起用为真定府尹,册封为郡王,按规定封为济国公。后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自己翻译的,大概就这样了。有几个字要注意:
累:连续。
除:任命。任官。
治:处理,治理。
释:释放,赦免。
校:计较。
引:带领。
薄:迫近。逼迫。
昃:(zè)太阳偏西。
急:迅速。
走:逃,逃跑。
尝:曾经。
羡:剩余。
坐:获罪。定罪。
夺官:削去官职。
例:按规定。按惯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 李刚,字伯纪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执曰:“策将安出?”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
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 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
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纲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上遣李梲。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纲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
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纲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用兵乃李纲、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罢纲,以蔡懋代之。
(《宋史·李纲传》,有删节)
3. 韩宜可字伯时文言文翻译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 *** 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翻译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 *** 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有十二次。征士沈俨和徐伯珍促膝而谈,以表达真诚不移的友情。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山上长有很多龙须柏,看起来五彩缤纷,世人叫作妇人岩。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馆舍束面的石壁夜晚忽然有红光通明地照耀。不大一会儿又熄灭了.有一对白雀栖息在他家门窗上,人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隐居之德感应的结果。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聘请他为议曹从事,不肯 *** 。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有一千余人。
4. 张缵字伯绪文言文翻译张缵字伯绪,是张缅的三弟,过继给从伯父弘籍。弘籍是高祖的舅舅,梁朝初年追赠廷尉卿。张缵年十一岁,娶高祖担第四女富阳公主为妻,授任驸马都尉,封为利亭侯,召补国子生。从家中征召出来任秘书郎,时年十七岁。身高七尺四寸,眉目清秀,神采焕发。高祖感到他很奇异,曾说:“退茎说‘我以后八世有超过我的人’,那人就是此子呀。”张缆好学,兄张缅藏书万余卷,昼夜披读,几乎从不停手。秘书郎有四人,宋朝、齐朝以来,成为世家大族起家时选择的官职,然后等待位次入补,他们任此职,按例敷十百El便迁任他职。张缵坚决请求不转迁,想遍观阁内图书。曾执四部书目说:“如果把这些书读完了,才可言迁任好的职务。”如此敷年,才迁任太子舍人,转任洗马、中舍人,并掌管记。
张缵与琅邪人王锡齐名。普通初年,北魏遣彭城人刘善明来京师请求讲和,要求认识张缵。张缆时年二十三岁,善明见了极为佩服。张缆屡经升迁任太尉谘议参军,尚书吏部郎,不久任长兼侍中,时人认为他年少早达。河东人裴子野说:“张吏部任喉舌重任,已遗憾任命晚了。”子野性情豁达,自说:“年过三十岁,不再往访人。”当初没有与张缆相遇,便虚心地推重他,因而成为忘年之交。
大通元年,出任宁远华容公长史,兼摄琅邪彭城二郡国事。二年,便迁任华容公北中郎长史、亩兰陵太守,加授贞威将军,行府州事。三年,入朝任度支尚书,居母亲丧离职。服丧期满除服,出任吴兴太守。张缵治理郡政,减去烦苛的事务,为政清简,民吏均感便利。大同二年,征入任吏部尚书。张缵担任铨选之官,走他后门的都是家世寒素的人,耿介的人皆被引拔,不为贵要的人改变自己的意见,士人一致称赞他。
大同五年,高祖亲笔韶书说:“张缵是外祖父家的英华,朝廷中的领袖,司空张缅之后,他的名声在范阳为第一。可任他为尚书仆射。”当初,张缵与参掌何敬容的意趣不和谐,敬容担任卿相,宾客聚集,他的客人有过路拜访张缵的,他总是拒绝不让前来,说:“我不能酬对何敬容的残客。”当这次迁任,他上表说:“自从出任辅佐君主的臣子,入主铨选人才之职,可以仰首伸眉,评列是非了。然而为狭小的心胸所阻碍,又近蔽耳目,深与浅,清舆浊,他哪有能力过问。加上他掩饰心意粉饰面目,绝非所能防止,又不喜欢极不安闲的俗人,同他***事。”此言是指堑容的。张缆在职,提议南郊大祀皇帝应乘坐不雕饰的车,适合古今的意思;又提议给印绶宫制备朝服,应当都在印上系丝带,当时一并施行。
5. 杨震字伯起文言文注释杨震
《后汉书·杨震传》
(原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典源译文)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八世祖杨喜,汉高祖时因功封赤泉侯。父亲杨宝,学《欧阳尚书》,哀帝、平帝时,不问世事,隐居教学。居摄二年(7),同龚胜、龚舍、蒋诩一道被征召,不受,逃跑,不知所在。光武帝非常赞赏他的气节。建武中,公车特别征召他,以年老多病,不应,在家去世。杨震少年时爱学习,从太常桓郁学《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当时儒生为之语说“:关西孔子杨伯起。”居住湖城,几十年不答州郡的礼聘。很多人说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杨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坚决。后来有冠雀衔了三条..鱼,飞栖讲堂前面,主讲老师拿着鱼说:“蛇..,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从此要高升了。”五十岁才作州郡之官。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个人才,举他为茂才,四次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郡经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长,去看杨震,晚上送金十斤给他。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后转涿郡太守。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请托。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他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摘自《百度百科》相关文章)
6. 李弼字景和文言文翻译李弼,字景和,陇西成纪人。他少年时胸怀大志,臂力超过常人。魏朝动乱,他对亲人说:“大丈夫生在世上,应该脚踩锋刃,平定敌寇,以博取功名,怎能碌碌无为,按部就班地去追求官位呢?”他最初任别将,跟从尔朱天光西讨,攻破赤水蜀,因立功被封为石门县伯。他又与贺拔岳一起讨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敌兵都一一被他荡平,敌人都畏惧他,说:“不要阻挡在李将军的军队前面呀!”
尔朱天光奔赴洛阳,李弼隶属侯莫陈悦,征讨敌兵屡次获胜。侯莫陈悦害死贺拔岳,宇文泰自平凉率军讨伐侯莫陈悦。李弼劝说侯莫陈悦解散军队,前去谢罪。侯莫陈悦惶惑不定,无所适从。李弼知道他必定失败。宇文泰大军一到,他便放弃秦州,领兵南进,占据险要以自我保固。这一天,他秘密与宇文泰联系,答应背叛侯莫陈悦。入夜,他命令所部将士,说侯莫陈悦想回秦州去,命大家收拾行李。他的妻子,是侯莫陈悦的姨,这时他仍被侯莫陈悦所信任,所以,众人都相信他说的话,将士们都准备背起行李散走。他安抚和慰问大家,便带着军队归顺了宇文泰。侯莫陈悦失去了主要兵力,因此失败。宇文泰对他说:“你与我同心合力,天下不愁平定不了。”
7. 少年司马郎的文言文翻译1. 《少年司马朗》出自《三国志·司马朗》
2. 原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3. 翻译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史,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仆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217),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
8. 初中 文言文翻译)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①求之,与不过数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③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②。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
注释
①王武子:王济,字武子,是和峤的妻舅,勇力过人,很有名望。
②上直:当值;值班。
③率将:带领。
译文
和峤本性极为吝啬,自己家有良种李树,王武子求他给些李子,只给了不过几十个。王武子趁他去值班,带着一班喜欢吃李子的小伙子,拿着斧子到果园里去,大家一起尽情地吃饱以后,把李树砍掉了,给和峤送去一车树枝。并且问道:“比你家的李树好不好?”和峤收下了树枝,只是笑一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