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什么意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意思是天子去镇守国门,王朝灭亡时君王殉国。
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的《左传》,是说国君应该履行好守护国门的职责,保卫国家不受外敌侵略。而如果国君死后,国家就会失去领导者,社稷也就会遭到危险,甚至会灭亡。
“天子守国门”强调国君应该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牢牢掌控国家,以保障国家安全和稳定。因为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边境,防止外敌入侵。同时也体现了国君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和责任感,必须坚守岗位,不负重托。
“君王死社稷”,则是告诫国君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一旦国君失去了生命,国家就可能面临瓦解和衰落的危险。因此,国君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不断努力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奋斗。
主要是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然而至崇祯皇帝时,明王朝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是大明王朝特有的一个说法,当时明朝初定,北疆地区仍有元朝残余势力不断骚扰边境,而山海关以外的地区也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为保证北疆和关外稳定,实施有效的统制,防止国家的分裂,自朱棣登基以后就迁都北京。
明朝算上南明前后***计315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历经大战无数,不乏君王亲征被俘,却无一投降。至清初,明朝皇族基本被满清杀尽。后世正是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形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