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词是什么意思

称呼语指的是在称呼某人或者某物是所用的词语。

下面是一些汉语的称呼语:

汉语的人际称呼语

汉语的人际称呼语有向对方称呼自己(自称)、称呼对方(对称)、称呼第三者(他称)三种。具体情况如下:

一、自称

1.一般用人称代词“我”“我们”称呼。

2.用自己在和听话人关系中的身份或自己的名字自称,含尊敬、亲热的色彩。

常见晚辈对关系很熟的长辈而言。如学生对老师说:“学生记住了。”或用自己的名字:“张三我记住了。”

3.变单数为复数,即用“我们”来自称“我”,含有谦虚的色彩。常见于写(说)给许多人看(听)的论文或讲话中。

4.用“我+姓+某”、“姓+某人”、“我+姓名”自称。含有不客气的语气。如“我张某”“我张某人”“我张三不吃这一套。”

二、对称

1.用人称代词“你们”称呼,尊称用“您”,复数用“您×位”。近年来,先在书面语现在口语中渐用“您们”。

2.用对方的姓名或名字称呼。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平辈之间。用姓名要生疏、严肃一些,用名字要亲近、随便一些。如好朋友之间一般不用姓名称呼对方。

3.用“老/小+姓”称呼,如“老王”“小李”。一般用于同事之间,含亲热色彩。

4.用同志,“姓+同志”、“名+同志”、“姓名+同志”称呼对方。分别有生疏、中性、严肃的色彩。

5.按对方在和自己关系中的地位来称呼,但只用于比自己辈分高的人。如对方和自己构成父子关系,对方是父亲,自己就称对方为“爸爸”;若自己是父亲,则不称对方为“儿子”。

6.按对方的身份、职务或用“姓+身份、职务”称呼。如“主任,您好!”、“李主任,您好!”

7.近年,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称呼对方的,在初次见面的人中也很常见。

汉语中还有一些用来调近双方心理距离的人际称呼语:

1.用“师傅”“老师傅”称呼初次见面的人。前些年,特别盛行于城市中除干部、知识分子、军人以外的广大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已取代“同志”。含有尊敬对方的色彩。

2.打破双方的级别界限,用亲昵随便的称呼语取代庄重严肃的称呼语。可直接称对方的名字。

3.以第三者(晚辈)和对方的关系来称呼。如妻起子称丈夫“孩子他爹”,如农民互称“他大婶”“他大叔”。含亲密色彩。

4.按自己的晚辈的身份来称呼对方。如新娘的母亲常称呼新郎为“姑爷”。

5.用“同志哥”“姓+哥/姐/弟/妹”、“姓+妈妈/大婶/大叔”称呼对方。如“王妈妈”“邓大姐”,显得亲切。

三、他称

汉语向对方称呼第三者,有个基本原则,即按这个第三者和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来称呼:

1.如他和自己的关系同于他和对方的关系,就按自己和对方对他的***同关系来称呼。如李、刘都是王的学生,那么李向刘提及王时,就称“王老师”。

2.如他和自己的关系近于(或远于)他和对方的关系,那么就要适当地加上一些谦词(或敬语)。如自己向对方称呼自己的妻子、儿子、母亲,就用“内人”“小儿”“家母”;如自己向对方称呼对方的妻子、儿子、母亲时,就会说“嫂夫人/尊夫人”“令公子”“令堂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