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寻找微尘 的 影评
欣逢新中国建立60周年大庆,有幸观赏到若干部优秀影片,其中许多是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它们不仅在艺术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同时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同时让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未来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期待。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九州同映国产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的《寻找微尘》,即属此列。观看《寻找微尘》后,有以下三点感受:
第一点:传播的威力。《寻找微尘》的故事来自于现实生活,其原型“青岛微尘”,原是一位化名“微尘”,为“非典”灾难、新疆地震、湖南灾区、白血病儿童等多次大额捐款,并捐助失学女孩助学金的青岛爱心人士,因而被评选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而今成为电影的选题,将这一发生于有限时空的事情,通过影像的无穷魅力,传送到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使观者深刻感受并深受感动。这一点突出地显示出媒体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完全可以看作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近几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作为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不仅在国家有效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电影业界的倾力拼搏中,有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各地省、市、县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对于媒介传播的威力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各级主管机构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了对电影文化事业的推进,聚合相关的社会力量,选择当地富有意义的各类题材,组织起具有实力的摄制团队,生产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弘扬人间真善美的优秀影片,为我们的电影百花园增添了绚丽色彩,同时也借助电影艺术富有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的传播特质,从而增强了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寻找微尘》即为明证。
第二点:心灵的净化。《寻找微尘》突出呈现了我国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影片通过艺术的创造,着意宣扬了“仁为己任,授手援溺”的“微尘”精神。这是一种“仁者爱人”的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一种和谐***生的现代文化精神;传统与现代交织互融,必定会产生强大的文化感染力量。世间流传着一个比喻说:我们现在穷得只剩下金钱了。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危机意识;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呼唤。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相应的满足以后,便开始寻找心灵的家园。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精神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心灵的滋润,才是真正的滋润。影片撷取了动人心弦的故事,编织了丰富感人的情节,塑造了引人眼目的形象,深入地诠释了人们心灵深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理解。其中没有刻意地渲染激烈的矛盾冲突,却依然能用淳朴、真挚的情感直击观众的内心,从而令人发生心灵的震颤。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其传世经典《诗学》中论述了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指出,艺术能够陶冶、净化人们的情感。我们在观看《寻找微尘》时受到感动,实际上也正是心灵被陶冶、被净化的过程。而这种陶冶与净化,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强烈的物质诱惑面前,无疑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第三点:审美的愉悦。《寻找微尘》的成功,在于它给予观众富有情感冲击力的审美享受;其中蕴含着影片的创作者们,特别是编剧、导演、表演的艺术功力。其一,就剧作而言,整体叙事结构绵密,紧紧围绕一对母女的艰难生活展开故事。农村少女杨念念因为妈妈罹患癌症生命垂危,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来到青岛求医,尽管急需医疗费用,仍然坚持做人诚信为本、维护人格尊严的信念,寻找资助万元助学金的恩人“微尘”,以归还求学专款;又由广播电台主持人唐影帮助母女寻找“微尘”串连全剧,并由此引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爱心情节。其主题十分鲜明,中心主线清晰,头绪铺排有序,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曾归纳的作剧法则所云:“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主次分明,分寸得当,艺术把握恰到好处。其二,就导演而言,其艺术追求特别体现于人物塑造之中。无论全剧的主人公母女二人及电台主持人唐影;抑或各个小故事中的各色人等,虽然风采各异,却又集中展现出真挚动人的深情,亦如李渔所述:“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没有深奥的言辞、虚夸的形体、浮躁的表达和臃肿的填充,整体洋溢着淳朴无华的独特人文色调。其三,就表演而言,影片独特的创意还在于聚集了包括倪萍、唐国强、巫刚、丛珊、朱媛媛、黄渤、黄晓明等45位青岛籍演员倾情出演,于是让观者既看到并非大明星的主要角色——母亲、女儿和主持人扮演者质朴纯情的全身心投入;也看到了众多受到观众喜爱的明星甘当绿叶不计报酬出演的无名角色,从而满足了观赏者多元的审美心理追求。可以说,大家是在用“微尘”精神参与到弘扬我们宝贵民族精神的影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