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家说PM2.5是空气中最危险的存在?

近日,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项目针对1月京城强霾过程的分析结果引起热议。据其分析,1月强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含氮有机颗粒物,是南加州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成分。研究者称,这是“危险的信号”,也有科学家表示,不能以此认为北京空气质量出现异常有害物质。

“光化学烟雾”来自美国南加州上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的严重灰霾污染,当时因机动车等污染,排放的氮氧化物等物质在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下,在大气中形成各种有毒有害的细颗粒物。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的“大气灰霾溯源”外场观测项目组近日发布报告,称1月北京发生了5次强霾过程,其中,北京机动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造成的危害,生成物不仅仅是无机硝酸盐,还生成了大量的含氮有机颗粒物。

该所研究员王跃思表示,这次污染过程中最危险的信号是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的检出,它们是美国南加州上世纪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

对此,北大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谢绍光表示,含氮有机颗粒物成千上万,有的有害,有的无害,在尚未知道这次发现的含氮有机颗粒物是哪些的时候,不能认为北京空气中一定有异常物质对人体有危害。

王跃思表示,光化学烟雾通常发生在高温高湿,有强烈光照的夏季,而在1月中旬的强霾过程中,却检测出了大量含氮有机化合物,这是首次在冬季出现这样的情况。他判断,这可能与强霾过程中污染气体的浓度过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