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下电影和正常的有什么区别
分类: 娱乐/明星 >> 电影
解析:
地下电影
专用名词,它来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不久后就泛指西方的一切实验电影。在西方,它一般说来都不会在院线上映,内容上比较远离“主流”,观众一般是年轻人。在西方,它的实质是区别于主流电影、具有实验色彩的影片。
而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兴起的“地下电影”,显然与西方的实验影片有所不同,它主要是指未经审查、游离于电影发行体制之外的影片,当然,这些影片一般也带有实验色彩,有着对艺术的大胆探索。
在第六代导演张元、贾樟柯等人的眼里,“地下电影”并不是一种对现行电影体制的对抗,而是为了填充主流电影所不能涉及的空白,它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那些“边缘化”的生活方式。并且,它可以蔑视电影生产的商业法则和工业化生产方式,通过提供新视角,和一些常被人忽略的事情,来带给观众新的艺术感受。
“地下电影”较多地出现于第六代导演手下,但第五代导演如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也曾经分别有《蓝风筝》、《霸王别姬》、《活着》等片归属此类。
一部影片没有接受或没有通过国家电影局的审查,而成为“地下电影”,大致有几种原因:或者是拍摄之初就投资极少,采用16毫米的胶片,只想小圈子内流行;或者是最初影片的取材就不合“大众口味”,只想追求一种艺术一种对生活的表现;或者是不待审批就提前拿到海外的电影节上参与评奖……原因林林总总,但它们根子上,与电影生产方式的逐步多元化、海内外资金渗入电影市场、国家电影工业有很强“计划色彩”等三大因素紧密相关。
近年来,“地下电影”中的一批优秀影片频频在海外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并且其中几部影片最终通过了审查,可以在国内公映,比如娄烨的《紫蝴蝶》、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贾樟柯的《世界》等等。
一般来说,由于“地下电影”无法进入正常的发行渠道,普通观众很难看到。它们在国内的传播,主要通过高校的观影组织、电影酒吧等来实现。
现在能感觉区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