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冲气出走找回后家长怎么教育
出走的孩子大都在青春期
燕赵都市报记者采访得知,12月2日下午2时许,小翟的班主任打电话告诉其父母,孩子课间时在教室的电脑上玩游戏。晚上10时左右,小翟下晚自习回到家里。面对父母的质问,小翟不承认自己在教室玩过游戏。一气之下,小翟的父亲打了孩子两巴掌,但小翟仍不承认,翟父生气地让他走。小翟穿着拖鞋转身就走,待父母出门寻找时,早已不见孩子的身影。
小翟一走十天,小翟父母的焦急与担心可想而知。媒体之前曾曝出青春期孩子离家出走的消息,我们不妨看看近期的案例。
12月4日,徐州一个12岁男孩出走,7日中午,孩子家长回复记者,称孩子已找到。问及孩子为什么出走,家长未作回答。
11月27日,西安14岁女孩小宋离家失联14天,这已是小宋第三次离家出走。小宋就读于西安市第34中学。据小宋的母亲罗女士讲,2011年她离婚后,女儿便一直跟着父亲生活,但母女关系并没有因为离婚而变糟,几乎每隔几天母女俩就会见面,母女关系也一直维持得不错。
10月4日,温州苍南两名少女出走,10月14日,离家出走10天后,两名女生安全回家,重回校园。
8月21日,厦门12岁的男孩弄坏自行车怕挨骂不敢回家,跟着流浪儿跑遍半个厦门岛,25日回家的路上被叔叔发现带回家。
分析
A、青春期孩子敏感纠结内心冲突
几乎每一起孩子出走的案例都跟青春期有关,对此,石家庄市第一中学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秀丽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
张老师说:“青春很美好,但是青春不只是花季少年、豆蔻年华,也充满了青涩、冲突、矛盾、不安甚至是危险。正是这些不和谐困扰着青春少年和他们的家庭,如果处理不好,常常让他们感受到不能承受之重,甚至可能会出现离家出走、自我放弃,这是非常令人担心和难过的结果。”
张老师说,首先请家长理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表现出矛盾、纠结、冲突、困惑,但这些不和谐并不是他们的主观选择,更不是他们的错,这是成长发育的自然过程。青春期个体发展处在一种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个体用两三年的时间实现了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在物理意义上长大成人了,这使他们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在心理上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但与之相矛盾是缓慢的心理发育造成他们的半成人现状,在认知思维方面,青春期由于辩证思维还不成熟,所以常常带有片面性和表浅性,容易产生绝对化、过分概括、糟糕至极、非黑即白的观念。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加之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所以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情绪变化像“疾风骤雨”,有时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又消极低沉、孤独压抑。尤其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父母面前,更加容易情绪激烈、粗暴甚至失控。
青春期这种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的矛盾,给青少年内心造成很多冲突,比如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等等。青春期就是在诸多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在理想与现实、愿望与挫折、自主与规则间达成一种平衡,最终实现心理上的成熟。
B、青春期恰逢学业压力最大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平日里小翟的父母对其管理过于严格,对孩子的成绩格外重视,此次期中考试小翟考了全班第20名,老师认为孩子学习在班里中上游,父母却认为孩子成绩特别不理想。但在初中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小翟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同学们认为小翟很少与人交流心事,十分内向。他还经常在教室的多媒体电脑上玩游戏,并多次被老师发现告诉家长。
青春期的孩子有“安全感需要”、“情感需要”、“自尊需要”、“成就感需要”等,而青春期恰逢学业压力最大时,于是这些需要呈现出来的表象为,他们整天埋头于枯燥的学习中,他们害怕考试不及格,害怕被同学瞧不起,害怕被家长和老师责骂等。他们需要父母给予深层次的关爱和交流,渴望被爱、被理解,这是“情感需要”。他们还需要被人尊重,满足其“自尊需要”,他们更渴望有成就感,希望自己的行为被肯定。当他们的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加上一些偶然因素做导火索,就成为了他们出走的动机。
中小学生出走的原因用出走归来的孩子们自己的话来说,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家教太严,要求甚高;二是课业过重,压力太大;三是个性压抑,渴求释放。大多孩子突然出走,往往是因成绩不好或作业没完成好受到责怪后或教育方式不当而发生的。
探源
青春期的“问题”源自1至3岁
张秀丽老师说:“青春期的问题并不仅仅源自青春期。请提前十年为孩子的青春期做准备。”
青春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的迅猛发展。进入青春期后,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常常反复萦绕于青少年心里,比如:我这样做好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我这么想正常吗?别人也这么想吗?外显行为常常表现为: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因为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等情感的认识,影响着自我评价。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感觉周围人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正是在这样一个自我关注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如果感受到“自我”是有价值的、被认可的、可以信任的,则可形成乐观自信的自我意识,外在表现充满动力、积极向上。反之自我意识是悲观自卑的,外在表现则是为消极无力、逃避退缩。
“青春期是个体‘自我’发展的第二飞跃期,‘自我’发展的第一飞跃期大约在1至3岁。第一飞跃期的自我意识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表述自己为标志,常常以‘我自己拿’‘我自己走’来表现。如果早期‘自我’发展的好,青春期就比较容易建立认可的‘自我’,愿意与老师和家长合作。相反则不能够建立认可的‘自我’,也因此常常以外显的行为来弥补内在‘自我’的不足,比如要与众不同、挑战权威等等。所以青春的‘自我’发展不是白纸做画,即是早期‘自我’发展的延续,也是对早期‘自我’发展的盘点。青春期的问题并不仅仅源自青春期,但却为修正过往问题提供了机会。”张秀丽老师说。
建议
A、聆听是青春期孩爸孩妈的必修课
孩子出走从外部环境来讲,原因很多,家庭环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青春期,家长和孩子的沟通特别困难,孩子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家人发脾气。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出现问题,往往是家长对孩子观察不够,孩子的一些需求,家长没能及时满足。家长如果在一些细节上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会导致孩子内心对家庭的不接纳。
有的家长觉得青春期叛逆是当然的,实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时候是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不注意沟通方式,问题慢慢积累后爆发。家长不能因为忙碌,而忽略孩子内心的想法。其次是要无条件地关爱孩子,比如不能因为孩子成绩不好,犯了错,就一味地责备孩子。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家里现在有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应该从两方面着手来改变。第一,重新树立亲子关系的理念,父母应该多观察孩子的一些细小行为,多尊重孩子的选择。第二,父母要放下自己强加于孩子的期许或者苛责。孩子在外面受到心理创伤后,总是习惯性地回家寻求心理安慰,所以父母应该以一种倾听者的姿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凭借主观判断,片面行事。让倾诉与聆听成为每天必修课。无论多忙、多累,家长抽出晚饭后或临睡前的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听孩子说说自己当天的收获与不快,记住聆听的原则是:不批评、不争论,但可以提建议。
B、让孩子体验责任感和父母不易
有家长认为,孩子太任性了,不懂得生活的艰辛,也不体谅父母一片苦心。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媒体对学生离家出走的报道,过于强调家长、老师的焦急和各界的关注,其实,更应该琢磨的是:怎样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真正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外面世界的真实面目,让孩子觉得家更温暖,培养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专家建议家长让每个成员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事。学习也并不是孩子唯一的义务,家务劳动需要大家分担。通过承担责任,孩子能体验到自己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尊重孩子是家庭的基本准则。无论家庭成员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一定要顾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感受。遇到事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自觉维护他人的自尊心。如果不小心给对方造成不快或伤害,即使是很小的伤害也要用心说“对不起”。对于家人给自己的帮助,即使是很小的一点帮助,也要真诚地说“谢谢”。
C、孩子出走后回来家长如何面对
对于曾经有过出走经历的孩子,建议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选择离家出走,其次要弄明白一个家对于孩子最有吸引力的到底是什么。
孩子回来后父母不要数落孩子,家长要热情、亲切地给孩子以温暖。应该先让孩子洗个澡,吃饱饭,睡个觉。回家不要先批评孩子的不是,应该问问孩子出去的几天怎么度过的,在哪儿度过,孩子不愿意说就不要马上问。“有本事你别回来”之类的话千万不能说,否则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二度出走。缓和以后,父母应该和孩子进行一次平等的对话,父母首先应该从理解的角度肯定孩子返回的行为,指出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所犯的过失。如果家长、老师有错误要向孩子认错,表示愿意与孩子***同努力改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要鼓励孩子面对挫折。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把它作为一页历史翻过去,过后孩子犯错时,不可旧事重提,老账、新账一起算,借此打击孩子。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真的理解他、帮助他、爱他。
D、温柔而坚定地为青春期孩子成长助力
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断乳期,他们一方面追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因着在追求自主中碰撞挫折而踟躇难行,这非常像幼儿开始起步走路的样子。“温柔”就是要家长谨记当孩子遇到碰撞挫折时,第一时间要给予温暖和抚慰,更多的是陪伴和倾听,以缓解碰撞的伤痛和挫败的沮丧,而不是急于评判,更不能指责抱怨。多项调查显示:孩子最大的压力是害怕对不起父母,说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天生就有爱父母的能力,但他们却常常无法爱自己或原谅自己,孩子一些看上去糟糕的行为背后却常常是一个感人的动机,这是天性,仅此也值得家长在孩子碰壁遇挫的时候温柔以待。所谓“坚定”就是要信任和支持他们,即使之前有一百次过关失败,也要相信第一百零一次会通关成功,永不放弃,而不是“我看出来了,你这辈子就是这样了,永远也改不了了”,这相当于在心理上把人打倒再踏上一万只脚。
要相信目前的困难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急于给他贴上一个问题孩子的标签,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家长要能够耐受问题的出现,不要被问题吓倒,要用智慧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成长中出现问题是常态,试图消灭问题出现是一种理想化的幻想,出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成长。温柔是一种心理背景和关系,坚定是成长的方向和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张秀丽老师说,既然青春期注定了是一段花季与烦恼同在,活力与冲突并存的岁月,就请社会、学校、家长、老师更多地理解和体恤青春期孩子,温柔而坚定地为青春成长助力。
离家的孩子回来后,你如何面对?绝对不能发脾气,要尊重孩子,要多给他们理解、沟通和关爱;在物质上对孩子要有限制,不要满足孩子过分的要求,但在精神上要给孩子绝对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
魏教授认为家长要帮孩子分析原因,要理解孩子,要同他们多沟通。如果是由家长引起的出走,那么家长应该反省自己,可以说目前许多家长并不具备这种审视自身的能力,在家中应该制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在物质上对孩子要有限制,不要满足孩子过分的要求,但在精神上要给孩子绝对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
接受采访的家长一说:孩子离家出走回来后,当天不会再跟他理论,等过几天双方都平静了,再与他好好谈谈,应该让他有悔过的心思,他其实不可能真正地脱离父母,只是想给家长造成压力,有的家长在孩子有过出走事件后,就再也不管了,但更多的是与孩子沟通才对。家长二说:孩子出走回来后,家长态度当然要软一些,绝对不能发脾气,要尊重孩子,要多给他们理解、沟通和关爱。
一位初一老师说,她曾经遇到过一个离家出走的学生,这个学生的家长平时对他很严厉,做错事就让他跪搓板,不许吃饭。离家出走后,这位老师劝家长改变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回来后,家长果真对他很好,试着与他讲道理。这个孩子十分感激老师。因此,青少年做错事后,家长如果用宽容的方法对待比惩罚他们的效果会好得多。
心理学家认为,现在媒体对学生离家出走的报道,比较强调家长、老师的焦急和各界的关注,其实,更应该琢磨一下的是:怎样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真正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外面世界的真实面目,让孩子觉得家更温暖,培养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